· 资助动态
基金委:优青、杰青结题续期,将要求在基金委主办期刊等国刊上发表文章
2024 年 12 月 23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 Fundamental Research(FR)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基金委主任窦贤康在讲话中强调了将 FR 打造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他还表示,下一步,自然科学基金委要制定引导政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结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等项目申请延续资助的,要求在 FR 等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鼓励优秀本科生、博士生项目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FR 上,努力把 FR 打造成为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成果的品牌期刊。
Fundamental Research创刊号
Fundamental Research 创刊于 2021 年,2023 年影响因子 5.7,位于综合性期刊 Q1 区。2024 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英文梯队期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学术出版
中科院一区期刊编辑集体辞职,抗议降薪、AI 校稿等措施
据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报道,知名学术期刊《人类演化学报》(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编辑委员会全体成员(除一名副主编外)于近日集体辞职,强烈抗议出版商爱思维尔 (Elsevier) 对期刊管理的系列改革。该期刊为中科院一区、JCR Q2 期刊,最新影响因子 3.1。
辞职的编辑们表示,出版商削弱了支撑期刊运营的基础设施,并破坏了 38 年来引导期刊健康发展的核心原则。例如,出版商取消了语言编辑和专题编辑支持岗位,导致期刊的语言质量、术语准确性、格式一致性等方面难以得到保障。更严重的是,爱思唯尔在未经编辑同意的情况下,强行使用 AI 对已接收的稿件进行格式修改,导致部分学术术语和专有名词的格式不符,影响了期刊的学术规范。编辑团队还提到, 出版商采取的年度合同制使副主编人数大幅减少,并且取消自 1986 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双主编模式,还提出通过减少薪酬来“支持”这一变动。此举进一步削弱了期刊的学术独立性。此外,该期刊收取高达 3990 美元的文章处理费(APC)已成为许多作者的经济负担,远高于同行期刊。编辑们认为这些费用让许多潜在作者望而却步,进一步削弱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撤稿观察网站称,此次集体辞职事件是自 2023 年初以来学术界出现的第 20 起类似事件,反映了学术出版商与学术界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目前爱思唯尔尚未对此事作出公开回应,但这一举动引发了学术界对出版商改革措施的广泛关注。(Retraction Watch)
· AI 驱动科学
人工智能助力病毒结构模拟,或可开辟基因治疗新纪元
近日,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和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合作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基于 AI 技术设计的创新治疗平台。
自然界中的病毒常通过破坏完美的点群对称性,形成复杂的二十面体结构,这些结构具备高级的功能性。研究人员受这些复杂结构启发,基于 AI 技术从规则的多面体出发,通过伪对称化方法,成功设计出了具有高三角化数的纳米囊壳,这些纳米囊壳能够像病毒一样将治疗性基因精准地递送到目标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验证,团队构建的纳米囊壳分别具有 48 (四面体)、 96 (八面体)和 240 (二十面体)个亚单位。其中,二十面体结构最大直径可达到 75 纳米,能够容纳比传统基因递送载体(如腺相关病毒 AAV )多三倍的遗传物质,标志着基因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研究利用 AI 设计的纳米囊壳实现了精确的对称结构,推动了下一代多抗原疫苗和靶向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浦项科技大学)
· 生物技术
科学家发明“分子手电筒”,几乎无伤检测小鼠脑肿瘤转移
分子手电筒探针 来源:Mariam Al-Masmudi. CNIO
近日,欧洲 NanoBright 国际联合体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技术,可以通过超薄探针深入小鼠大脑检测脑转移情况,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相关论文 2024 年 12 月 31 日发表于《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
这种“分子手电筒”探针直径不到 1 毫米,尖端仅 1 微米宽(约为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几乎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探针通过发射超薄光束照亮神经组织,基于光的“拉曼效应”分析其化学组成,从而识别肿瘤或创伤引起的分子变化。与现有需要基因改造的光遗传学技术相比,该方法无需改变脑组织的天然状态。这一突破使研究人员能够以微创方式分析小鼠脑内转移性肿瘤的分子特征,并高效检测肿瘤释放的潜在逃逸细胞。参与这项研究的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脑肿瘤转移小组负责人表示,新技术不仅可在小鼠实验中区分不同类型的脑肿瘤转移,还可能进一步通过分子标志物的差异化分析,区分肿瘤的起源或突变特征。此外,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团队也利用此技术研究了与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的癫痫发作区域,发现不同病理类型会呈现独特的分子特征,这为自动分类算法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奠定基础。科学家们计划将该技术与脑电记录和人工智能结合,进一步开发精确诊断标志物及高端神经技术,为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全新解决方案。(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
· 吸烟与健康
北京大学研究:吸烟行为与慢性肾脏病无直接因果关系
近日,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健康数据科学》(Health Data 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吸烟行为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复杂关系。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超过 50 万名参与者的数据,采用传统观察研究与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分析方法,探讨了吸烟是否对慢性肾脏病有直接因果影响。
研究发现,虽然传统观察研究表明吸烟与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增加存在正相关——吸烟者患慢性肾脏病风险比非吸烟者高 26%,但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未发现吸烟行为对慢性肾脏病的直接因果作用。换言之,与吸烟行为相关的基因变异并未显示其对慢性肾脏病发展的直接影响。研究团队指出,吸烟与慢性肾脏病传统观察研究中的关联可能受到糖尿病、高血压等混杂因素的影响,而非吸烟行为本身的直接作用。这意味着吸烟行为可能通过这些中介因素间接增加慢性肾脏病的风险。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吸烟仍然是重要的健康风险因素,但其对慢性肾脏病的直接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应以基于大规模、多种族数据集的详细中介分析,深入探讨吸烟与慢性肾脏病的相互作用。(《健康数据科学》)
编写:字鑫楠、武沛雯、王珊、魏潇
编辑:魏潇
▽ 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