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300万的“科学探索奖”将为35岁以下科学家特设“新星名额”,女性放宽至38岁 | 科研圈日报

学术   2025-01-03 12:10   北京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在看”和“赞”,“环球科学科研圈”每天与你相见ღ( ´・ᴗ・` )



· 科学探索奖


单项 300 万的“科学探索奖”将为 35 岁以下科学家特设“新星名额”,女性放宽至 38 岁


据“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消息,1 月 1 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据悉,2025 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 1 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男性 35 周岁及以下,女性 38 周岁及以下)。


“科学探索奖”是一个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2025 年“科学探索奖”设置 10 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和前沿交叉。2025 年“科学探索奖”申报期为 1 月 1 日至 4 月 15 日,奖项将遴选出不超过 50 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在 5 年内获得总计 300 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 2024 科学探索奖公布,曹云龙等 49 人获奖



· 生物医药


近 100% 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长效疗法在我国获批


“吉利德科学”微信公众号消息,1 月 2 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许可,正式批准吉利德科学的萨兰卡(Lenacapavir,来那帕韦钠注射液及片剂)用于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当前方案无法达到病毒学抑制的多重耐药 1 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成人患者。


据悉,萨兰卡是一种 HIV 衣壳蛋白抑制剂,于 2022 年获批用于治疗多重耐药型 HIV 感染者,每次注射可提供 6 个月保护。2024 年 6 月,在一项针对非洲青少年女孩和年轻女性的大型临床试验中,萨兰卡将艾滋病毒感染率降至零,实现了 100% 的有效性。2024 年 9 月,另一项在四大洲进行的类似临床试验中,萨兰卡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效果,在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性别多样化人群中具有 99.9% 的有效性。(“吉利德科学”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 《科学》公布 2024 年度十大突破,长效艾滋病预防药物位列榜首

· 新型 HIV 预防药物对高危男性保护率可达 99.9%

· 感染率为 0!吉利德艾滋病预防药物 3 期临床试验 100% 有效



皮肤接触或是传播埃博拉病毒的重要途径


埃博拉(Ebola)是一种致命的出血性疾病,由埃博拉病毒引起,在东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一般认为,埃博拉病毒的人际传播途径主要为体液传播,即通过与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它体液以及被这些液体污染的表面和材料的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然而,一些近期研究表明已感染或感染后期的埃博拉患者皮肤表面也存在具有传染性的埃博拉病毒,但病毒如何从体内转移至皮肤表面仍不清楚。在一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埃博拉病毒穿透皮肤内外层到达皮肤表面的细胞路径,表明皮肤接触可能是埃博拉病毒人际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研究团队利用来自健康个体的全层皮肤活检样本创建了一个人类皮肤外植体系统,他们将这些外植体放置在培养基中,加入病毒颗粒,模拟病毒从血液到皮肤表面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埃博拉病毒感染了皮肤中的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角质形成细胞等此前并未被认定会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细胞。此外,病毒在表皮层的复制较在真皮层更为活跃,且感染性病毒在三天内就出现在了表皮表面。研究人员还鉴定出了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上与埃博拉病毒感染相关的受体。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埃博拉病毒通过皮肤传播的机制,为理解其传播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艾奥瓦大学)



新研究揭示为何部分致病基因携带者无症状


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细胞内来自父母的两份基因副本应发挥同等作用。然而,曾有研究显示,在涉及到某些基因时,细胞会更偏向父母其中一方的基因副本,同时“失活”另一方,这种选择性表达现象被称为单等位基因表达(monoallelic expression)。在一篇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普通人的特定细胞中,每 20 个基因中就有 1 个基因受此现象影响,且具体影响因细胞类型而异。该研究颠覆了遗传学的传统观念,揭示了为何对于许多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致病基因携带者都会生病,而少数人却没有任何症状。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多个家族中免疫遗传病患者与健康携带者的基因表达,发现致病基因的表达偏向性直接影响了病症的显现与严重程度。未患病者通常会抑制突变基因表达,而患者则更可能激活该基因。这一现象不仅局限于免疫相关基因,还可能广泛影响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遗传病。该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携带相同致病突变的人症状差异巨大,也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提议,除了基因型,也应将患者的转录型纳入遗传疾病的标准描述中。(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



生命早期的“运气”差异或改变小鼠成年后的命运,仅限雄性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揭示了生命早期的偶然事件(“运气”)对雄性小鼠未来发展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显示,在竞争性社会动态中,即使在先天能力(遗传因素)不存在任何潜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同个体在生命初期的微小表型变异也会被放大为终生的差异,对其生活轨迹和成年后在资源获取、身体状况和繁殖方面的成功有关键影响,但这种放大作用在雌性群体中并不显著。


为减少环境和遗传差异对小鼠成长的影响,研究者在半野生但一致的封闭环境中平衡了小鼠的功能基因型,利用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RFID)监测这些自由生活小鼠的社会和空间行为,记录其互动和资源获取情况,并计算每只小鼠的“资源竞争得分”。其中,雄性小鼠会经历高强度的资源竞争,而雌性很少经历这种竞争。研究人员分别评估了雄性和雌性小鼠形成个体独特成年行为表型的发育时机。研究人员发现,早期体重的微小差异可以较好地预测雄性小鼠成年后的资源竞争得分,竞争得分还可以强烈预测雄性小鼠的日常行为和配偶接触等其他行为表型。进一步分析表明,雄性小鼠群体的内部资源竞争构成了一个反馈循环,由此放大了生命早期偶然事件的作用,引导个体走向不同的、自我强化的生活轨迹,而雌性由于较少参与资源竞争,似乎不存在同样的过程。可见,单一性别中竞争重要性的增加反而会提高“运气”的重要性。该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性选择无法完全消除种群遗传变异的悖论,揭示了社会学中常见的“马太效应”可能具有生物学起源。(康奈尔大学)



· 太空垃圾


半吨重金属圆环从天而降坠入村庄,经确认是太空垃圾


从天而降的金属圆环(图片来源:肯尼亚航天局)


据 space.com 网站消息,当地时间 2024 年 12 月 30 日下午 3 点左右,一块直径约 2.5米、重约 500 千克的金属环从天而降,坠落在了肯尼亚南部的马库埃尼县(Makueni)的穆库库村(Mukuku)。当地目击者表示,该物体从空中坠落到村庄外的森林中,在落地时是“红热”的。当地时间 1 月 1 日,肯尼亚航天局(KSA)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表示该金属环是太空碎片,初步评估表明其是运载火箭的分离环。


通常,分离环一类的物体会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殆尽,或是坠落在无人居住的区域。调查人员认为,之所以没能完全燃烧,可能是由于碎片被隔热涂料所覆盖,隔热涂料在大气重返过程中燃烧殆尽,大型金属碎片重新进入大气层并坠落地面。根据轨道与再入碎片研究(CORDS)数据库的太空碎片数据,该碎片可能与美国于 2004 年发射的宇宙神-半人马运载火箭有关。因为该火箭残骸预定于 2024 年 12 月 30 日再入地球,飞行轨迹覆盖了非洲地区。然而,根据美国太空军(USSF)的数据,该火箭残骸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上空再入大气层,并燃烧殆尽,因此调查人员初步排除了碎片源于美国航天器的可能。space.com 的报道表示,金属环的形状与特征和俄罗斯航天局生产的安加拉-A5M 系列火箭的助推器零件较为相似,碎片可能来自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太空垃圾。(space.com,肯尼亚航天局)


编写:王珊、武沛雯、杨梦、石骁鹏、黄雨佳

编辑:黄雨佳

封面图来源:科学探索奖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环球科学科研圈
《环球科学》杂志旗下综合性学术传播与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