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回眸2024年,我区抢抓机遇、拼搏奋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成效一:聚焦产业发展需要 项目谋划取得新突破
在重点项目谋划上,依托我区重点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围绕“双寒”、“双碳”、数字经济、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业等征集到技术需求22项,建立了科技项目库,入库项目79个。积极推动农林科学院与大兴安岭薯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示范种植100亩马铃薯新品种“兴佳7号”,收集4个野生大豆资源。2个省重点研发项目、2个省科学院合作项目、1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个“揭榜挂帅”项目、1个中国林科院院长基金项目及13个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相继落地实施,较去年实现重大突破。
成效二:聚焦培育创新主体 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
为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企业摸底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分别为157家和44家。邀请省科服汇专家深入塔河、呼玛和加区等地对企业进行“一对一”“把脉问诊”,确保高新技术企业保存量、稳增量、提质量。组织宣讲团深入企业围绕研发投入归集、知识产权保护等进行政策培训辅导,编制《科技政策汇编》,免费发放给企业,推进企业学政策用政策。组织天草药业、超越公司申报省企业技术中心。2024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同比增长26.3%,新增规上企业4家,同比增长16.7%,科技型中小企业8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创新主体培育创历史新高。
成效三:聚焦提升创新能力 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区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2024年共邀请5位院士来我区参加“院士兴安行暨慧聚兴安”系列活动,聘请陈宜瑜、康绍忠、于贵瑞院士为“兴安智库”首席专家。推进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漠河站一期项目建设,二期预计2025年开工;推动兴安岭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站大兴安岭碳汇监测子平台项目启动,已开展生物多样性样地、陆水统筹的碳通量监测平台、白桦林山庄梯度增温平台等建设工作,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成效四:聚焦激发创新活力 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我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大讯飞、书香集团等企业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省农投产业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和投资机构开展“三进三促”进兴安暨“黑土优品”选品对接活动,促成了“黑土优品”旗舰店在漠河市和呼玛县落户营业。开展“汇智龙江”科技成果路演对接活动6次,路演项目13项,推进企业登记技术合同63项,合同金额4152万元,发布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54项。6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投资3499万元,取得经济效益7441万元。
成效五:聚焦优化创新生态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我区积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印发了《新时代加快推动兴安创新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新时代兴安创新发展十条措施(试行)》,兑现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和高企培育等奖补资金共58.5万元。为7个县(市、区),37个乡镇选派三级科技特派员117人,实现乡镇科技特派员100%全覆盖,帮助农户引进新品种116个,推广新技术85项,举办业务培训班60场,培训农民1907人,直接服务面积85737亩。
这一年,我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为加快现代化新兴安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力。
撰文:全媒体记者 王欣丽
编辑:李春淼 责任编辑:左 源
监制:张 蕊 法律顾问:刘凤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