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衰变的青春 | 陈盛祖教授:策划先行,目标明确;创新引领,实用为本

学术   2024-11-10 18:06   北京  

源于:原创 中华核医学分会 核医学 

重庆市忠县

题记


《永不衰变的青春》系列文化作品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发起,旨在通过青年人对老一辈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访谈,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与中国核医学发展休戚相关的经历,以“口述史”形式搭建青年后辈与核医学大家之间对话的平台。通过对前辈们的个人成长史和地方学科的发展史等进行系统采集和整理,形成记录和反映中国核医学创新发展和核医学人团结奋进的历史书写,也为后辈们的成长提供参考和镜鉴。本栏目聚焦“老”“青”对话、追求“信达雅”记录,希冀以历史传承之光和文化赓续之力凝聚全国核医学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访谈时间:2024年9月13日

访谈地点:河南郑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场

陈盛祖,1941年生于重庆忠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子能系;1979~198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医学物理及影像医学核医学。

从事核医学及核医学物理50余年,在医学与物理、工程的结合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医学物理、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内最早发表有关CT、ECT、MRI原理及临床应用的文章。主编《PET/CT技术原理及肿瘤学应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核医学分册》和《临床诊疗指南一核医学分册》,参加编写核医学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级及部级以上成果奖6项。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

现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医学国家协调员;曾任2004年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大会秘书长和世界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组委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七届理事长、首任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主任(2006-2019年),还担任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8年。

青春寄语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人是核医学的未来和希望。我衷心希望,我国核医学的年青一代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接过老一代核医学工作者的接力棒,把我国核医学推向世界,发扬光大。


访谈集萃


问:您是如何跨入核医学这一领域的?

教授:我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四川大学原子能系核物理专业。那时候,我相信原子能的应用前景广阔,能为国家安全和造福人类做出贡献。1965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当时,医院计划引进一台治疗肿瘤的加速器,需要一名学核物理的大学生,我就这样踏上了利用核技术治疗肿瘤的历程。

最初我是在放射治疗科做放射物理的工作,也开过机器,治疗过病人。1973年,我调入核医学科。当时的同位素室已经有了扫描机、甲功仪等新设备。当时的设备虽然简陋,但我们已经有了诊疗一体化的概念,能够完成基本的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当时挑选的从事核医学的人才,都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骨干。尽管条件有限,但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信心非常坚定,我们深信,核医学会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问: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重要的经历值得与年轻人分享?


教授: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正值文化大革命。8年文革,核医学领域几乎停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国家恢复了高考和选派出国留学生。我在大学全学的是俄语,英文ABC都不会。当时我们医院的英语学习气氛很浓,我自感压力很大,我决心自学英语,参加国家统考。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在全国统招3000人的统考中被录取。1979年11月-1982年3月,我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医学物理和影像医学核医学两年。学成按时回国,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归派。那时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英国的医疗技术非常先进,CT技术的发明者Hounsfield就是英国人,他与我导师共同研制和发明了CT。他还亲自送给我一本签名的CT相关的书籍。留学英国时,我已经快40岁了,但我觉得,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理想,有抱负,要不断学习,永不言败。

问:您对年轻人的科研有什么建议?您觉得自己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教授:在科研方面,我对年轻人的建议是要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一篇博士论文,如果能有10%的创新,那就是非常出色的成果。科研要有课题性,即Project。要事先规划,有目的,有方向,不能光靠事后总结。医学的发展是广义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英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在医工结合方面。在英国医学院里,分不出谁是学医的,谁是学物理工程的。物理师在医院要甘当配角,但要做最好的配角。我在医院做医工结合50多年,就是要当好医工结合的接口人才(interface person)。在医院做医学物理师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50多年,我与医院结缘,与医生交友,学到不少,收获不少。我的8个博士生,一半是物理师,一半是医生。医生当了教授、主任;物理师也成了业界的领军人才。博士生李小华从一名技师晋升为军队文职少将,成为核医学物理和计算机的顶尖人才。博士生耿建华已是全国核医学辐射安全与防护,质量控制方面的知名专家。我本人也得到了医院和业界的尊重。医院授予我建院60周年突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授予我杰出贡献奖,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授予我终身成就奖。

您对核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教授:我认为国家需要提高对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结合的重视程度。医学物理师职称和晋升待遇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跟上,这对专业人才的激励至关重要。此外,核医学物理师的占比仍然很低,这需要我们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推动医学物理师体系的建立。科室主任和学会主委要有担当和长远眼光,能够引领核医学团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三级甲等医院的核医学科室中,物理师和化学师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任何时候,临床工作总是第一的,只有临床与工程紧密结合,做到临床和工程都强大时,才是真正的强大科室。

PET/CT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是一个普及型的设备,理想情况下,每个县级的三甲医院都应该配备PET/CT,以便满足当地患者的医疗需求。PET/MR仍然是一种高精尖的核医学设备,是锦上添花,超大型的三级甲等医院,且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可以配置,但不应遍地开花。

:您认为目前我国核医学领域发展的不足在哪里?

教授:首先,国家的防护政策限制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核医学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短缺也是制约核医学发展的关键因素。PET/CT设备为例,我国人均装机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虽然在某些大城市,在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我们的技术实力已能与美国和欧洲相媲美,但整体的平均水平有待提升。要想把全国核医学的平均实力提上来,需要几代核医学人的努力和奋斗。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不仅要向上看,更要关注基层的发展,学会提出的核医学“一县一科”的理念是正确的。只有把基层核医学发展起来,核医学的队伍壮大了,核医学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每届核医学领导都应该有里程碑式的工作,使我国核医学薪火相传,永葆青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人是核医学的未来和希望。我衷心希望,我国核医学的年青一代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接过老一代核医学工作者的接力棒,把我国核医学推向世界,发扬光大。


教授与访谈青委合影


本期访谈人员:


罗亚平(左一,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王雪娟(右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副主任)

陈聪霞(右一,北京医院,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

zhang

核医学微信公共平台

主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目前 54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024年第238期|总第1493


编   辑 :代   薇

责   编 :余   飞   

主   审 :丁   虹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组   长:丁  虹  

副组长:余  飞、李春林、黄青清、林端瑜

相关链接:【永不衰变的青春】谭建教授:以实干笃定前行 以创新图谋发展


《中国核医学医师》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编审:李春林

关注人数:40000+人


总第3163期

2024年11月10日

关注中国核医学医师
依法行医、依法维权
欢迎转发、欢迎转载


欢迎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官方网》

http://www.caonmp.com/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中国核医学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隶属于中国医师协会,是中国核医学医师的行业组织。利用这个平台传播有关核医学医师协会的活动;宣传有关核医学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依法行医事宜;宣传核医学的技术与辐射防护知识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