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
2022年,《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癌种篇》重磅发布,作为中国首部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填补了国内肿瘤整合诊疗领域的空白。
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治水平,推动多学科协作发展,第二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癌种篇》将于2024年11月重磅发布,基于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融入个性化诊疗策略,力求为肿瘤诊治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指导。
本文就2025版指南甲状腺癌部分关键更新内容加以梳理。
本次更新引入197篇中国近两年在国外和国内发表的文献;纳入的中国证据达到45.08%,并引用HIO杂志发表的文章1篇;引用CACA技术指南11个。
具体内容修订部分(以下内容表述仅供参考)
▼ 第一章:前言
(1)交代了甲状腺癌指南改写的背景: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总体部署下,CACA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外科、内分泌、核医学、超声、影像、病理、放疗、中医、康复、护理等领域专家,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改写。
(2)交代了本版指南的特点:该指南以观点汇合、学科融合、技术整合的“整体整合”为学术理念和观点,既借鉴国际权威机构指南,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理念、观点、成果,又兼顾中国经验;坚持“实用”为标准,求真务实,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既聚焦“诊治”,也兼顾预防、早筛、康复,体现全人、全程、全息的理念。
▼ 第二章: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与筛查
(1)对我国最新甲状腺癌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更新: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负担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2)中国甲状腺癌的长期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来自17个癌症登记处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年龄标准化的5年相对生存率从2003~2005年的67.5%上升至2012~2015年的84.3%,2019~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92.6%,但仍低于欧美发展国家的98.6%。可见,指南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甲状腺癌诊治水平的同质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 第三章:甲状腺癌的诊断
(1)在“第二节 影像学诊断”的内容,对CT和/或MRI在甲状腺癌的应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表述, CT和/或MRI检查可评估肿瘤的病变范围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如喉、气管、食管、颈动脉的关系,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及预测术中可能发生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2)在“第三节 实验室诊断”的内容,指出在无细胞病理学证据、计划进行主动监测的低危甲状腺结节患者,应行Ctn检测除外甲状腺微小MTC。
(3)在“第四节 穿刺”的内容,详细论述了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Thyroid Cytopathology, TBSRTC)和我国2023年首次发布的《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并对三版TBSRTC(2009、2017、2022)和中国共识(2023)中各类别细胞学结果的恶性风险度进行列表比较,同时对三版TBSRTC和中国共识中各类别细胞学结果的临床处理规范进行对比。并指出中国共识早于第3版TBSRTC提出了简化的AUS分类、FN分类,规范化甲状腺细胞样本制备、染色、诊断标准、免疫细胞化学、分子检测的临床应用,但并未区分儿童和成人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和临床处理规范。
(4)在“第五节 分子检测”的内容:
● 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增加了研究的证据,指出分子检测可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但临床上仍不能单独以分子检测的结果来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分子检测应始终与细胞学、临床和超声检查结果相结合。同时指出分子检测有助于发现高侵袭性、预后不良的甲状腺癌。
● MTC患者术前行RET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有助于判定MTC患者是否为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HMTC),从而进行临床评估并指导治疗方案。
● 明确了推荐进行RET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的对象及RET基因筛查的具体目标位点,将遗传性MTC根据不同的突变位点进行风险分层分为最高风险、高风险和中等风险。
▼ 第四章:甲状腺癌的治疗
(1)“第三节 外科治疗”的内容:
● 在“DTC的外科治疗”中,明确了DTC的手术方式为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两种,摒弃了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对全甲状腺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 在“DTC的外科治疗”中,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处理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明确了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边界,并将淋巴结清扫根据治疗目的,分为治疗性清扫和选择性清扫,将cN0患者的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修订为选择性清扫,同时明确了治疗性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应包括II、III、IV、Vb区。II(IIa)、III、IV区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可接受的最小范围。
● 在“DTC的外科治疗”中,增加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本指南将第8版AJCC TNM分期T4期DTC和MTC定义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应纳入MDT to HIM讨论决策整合治疗方案。
● 在“MTC的外科治疗”中,增加了“MTC的预防性手术治疗”的内容,对预防性手术在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Hereditary 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HMTC)家族中的应用的目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考虑到中国国情和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条件不一,本指南建议对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的手术时机进行综合判断。
● 在“MTC的外科治疗”中,对“复发性MTC的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仅有局部区域残留/复发,且可手术切除的MTC患者应争取再次手术,术前需进行细致的全身评估。对于出现远处转移引起全身症状者,首选药物治疗;局部症状明显者,可以考虑姑息性减瘤手术。
● 增加了“甲状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的分组及边界,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对非手术治疗无效,体积较大、进展性、有症状、可切除的临床证实为转移的淋巴结进行外科治疗。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手术风险高,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获益和风险,与胸外科、麻醉科等组建MDT to HIM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修订了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基本原则。腔镜/机器人甲状腺外科技术(Endoscopic thyroid surgery,ETS)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目前仍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数据来评价ETS与常规开放手术的等效性,指南指出腔镜甲状腺手术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来完成,ETS的基本原则为“根治第一,功能第二,保容第三”。
● 在“主要并发症的防治”中,对“术中甲状旁腺的保护”的论述进行调整,指出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是减少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最有效的措施,术中应尽可能原位保留每一枚甲状旁腺及其血供。
● 在“主要并发症的防治”中,对“术中喉神经的保护与并发症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引入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证据,并推荐甲状腺癌手术应常规显露RLN并直视下保护。甲状腺癌手术尽量肉眼识别法避免EBSLN损伤,未能显露者,可以规避法保护神经。
● 增加“围手术期护理”的内容,引入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围绕“术前护理(健康教育、呼吸系统管理与体位训练、皮肤准备与禁食禁饮)、术后护理(恶心呕吐与饮食管理、早期活动与颈部功能锻炼)”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2)在“第四节 术后评估”中,对“DTC的术后评估”中引入“镜下为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伴高级别形态学特征,如坏死、核分裂像≥5/2mm2)”和“分子检测提示BRAF或RAS样分子异常协同TERT启动子、TP53、AKT1、和/或PIK3CA基因异常”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危险分层高危组的特征。
(3)在“第五节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术后131I治疗”中,对论述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引入了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
● 在“DTC 131I围治疗期管理”中,131I治疗已成为DTC处置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了131I治疗DTC的临床意义包括清灶治疗、辅助治疗、清甲和残甲消融,并明确指出清甲、辅助及清灶治疗之间不是递进关系,辅助治疗同时进行残甲消融;针对首次治疗前评估提示存在无法切除的残存病灶的患者,应直接采用清灶而非先清甲再清灶的分步治疗。
● 在“DTC 131I围治疗期管理”中,增加了“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的内容,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应包括血清学(如TSH、Tg、TgAb)、结构影像学(如颈部超声、胸部CT)及功能影像学(如131I全身扫描),并保持与最新NCCN指南一致,推荐DTC患者术后6~12周进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以明确TNM分期、复发风险分层与实时疾病状态。
● 在“DTC 131I围治疗期管理”中,对“131I治疗的剂量方案”的清甲剂量由30~50mCi调整为30mCi。
● 在“DTC 131I围治疗期管理”中,增加了“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 的内容, 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Post-therapeutic 131I whole body scan, Rx-WBS)是实施131I治疗必备的治疗评估方法。指南指出不论行131I清灶、辅助治疗或清甲,均应在实施131I治疗后2~5天进行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Rx-WBS可明确病灶的摄碘特性,辅助DTC临床分期或再分期及预判本次治疗是否显效,并为后续是否再次131I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在“DTC 131I围治疗期管理”中,对“131I治疗的短期及长期不良反应”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131I治疗的不良反应与131I单次治疗剂量及累计治疗剂量大小相关,同时也与患者年龄、伴随疾患或组织敏感性个体差异密切相关。短期不良反应相对多见,需要临床及时进行处理;长期不良反应总体少见,较明显或严重的长期不良反应主要见于多次131I治疗或治疗累计剂量较高者。
● 增加“131I治疗疗效评估及动态监测”的内容,引入了基于结构影像学(RECIST 1.1)、血清学(ΔTg%变化情况)和影像学(131I-WBS)的131I治疗DTC的疗效评估体系,分为治疗有效、疗效不明确和治疗无效。同时对“131I 治疗的动态监测及重复治疗的指征和时机”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并指出131I重复治疗的临床决策应结合前次治疗的反应和实时疾病状态进行综合评估。
● 在“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AIR-DTC)的判断与治疗决策”中,对“RAIR-DTC的判断标准”进行了修订:① 所有已知病灶均不摄碘;② 尽管部分或全部病灶摄碘,但131I治疗后(1年内)出现疾病进展。RAIR-DTC的界定需多学科综合判断,肿瘤分子特征、131I治疗后血清学动态变化以及多种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RAIR-DTC。对“RAIR-DTC的评估与治疗决策”进行了详细论述,对RAIR-DTC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综合考虑肿瘤负荷、进展速度、伴随症状等进行治疗决策。可TSH抑制治疗下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采取随访监测、手术、局部治疗和/或系统治疗的处置方案。
(4)在“第六节 术后内分泌治疗”中,增加了最新的国内学者的文献。
● TSH抑制治疗的最佳目标值应既能降低DTC复发、进展几率,又能减少外源性甲状腺激素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根据文献证据,TSH抑制治疗目标应根据DTC的复发风险高低个体化,并非一味越低越好。
●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腺叶切除后的DTC患者(特别是复发风险低危者)正常范围内的TSH高低和复发风险相关,在此类患者中尚未摒弃TSH抑制治疗。
● 在术后治疗中宜维持使用同一品牌的L-T4药物以减少血药浓度波动。如果必须转换品牌,应在换药6周左右检测TSH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产后阶段DTC患者应继续坚持TSH抑制治疗,目标与妊娠前或妊娠期间的既定目标一致。
(5)将“第八节 物理治疗”调整为“热消融治疗”,利用大量证据进行论述,目前尚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和热消融治疗的远期疗效的循证证据。热消融治疗本质属于局部治疗,不能保证治疗PTC原发灶的彻底性,指南坚持不推荐将热消融技术作为PTC的初始治疗手段;对于寡转移灶或系统治疗效果不佳的少数远处转移灶,可试行姑息性热消融辅助治疗;不推荐热消融用于滤泡性肿瘤、MTC及ATC等治疗。
(6)在“第九节 系统治疗”中:
● 对最新的RCT的研究证据和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加国内已获批RAIR-DTC适应证的泛靶点抗血管生成TKIs药物,包括多纳非尼和安罗替尼。
● 对“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引入了不良反应分级。
● 增加了“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的论述,并推荐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可考虑新辅助靶向治疗,但应经过MDT to HIM讨论。建议在临床研究的背景下开展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增加了“系统治疗后的疗效评估”的内容,指出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估。
▼ 第五章:甲状腺癌的随访与康复
(1)对本部分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论述部分进行了扩充和证据的补充;增加了“CT、MRI及18F-FDG PET/CT的应用”, DTC随访中可选择性应用CT、MRI、18F-FDG PET/CT检查。
(2)将“MTC患者的随访监测”分为“分泌型MTC的随访监测”和“非分泌型MTC的随访监测”,并对论述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3)增加了“术后康复”的内容,包括术后颈部功能锻炼、日常营养与饮食指导、日常运动锻炼和长期心理支持等。
编委名单
转自|CACA指南
相关链接:【肿瘤防治全域科普在行动】核医学杨辉等CACA六大主委专家联袂登场,科普+义诊教您防癌妙招
《中国核医学医师》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编审:李春林
关注人数:40000+人
总第3167期
2024年11月14日
欢迎关注
《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官方网》
http://www.caonmp.com/
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