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富国离晋赴京,数万人车站相送,胡含泪:我最后死还要回到山西

文摘   2024-11-09 07:25   湖北  

      山西,这片位于中国内陆的土地,长久以来被外界视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省份。其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似乎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套上了无形的枷锁。然而,山西却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省。山西的煤炭,如同黑色的金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及山西的现代化进程,不得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胡富国。在他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执行力,为山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山西乃至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他离开山西前往北京任职时,无数民众自发前往车站相送,场面感人至深。胡富国眼含泪光,深情地表示:“我最后死还要回到山西。”这句话,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更是他心中那份未竟事业的执着与牵挂。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山西的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但这并非无因之果。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更为关键的是,山西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使得山西成为众多大型国有企业的聚集地。这些企业,虽然一度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国家投资重心的转移,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山西的经济,因此陷入了困境。重工业占比过高,产业结构单一,加之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使得许多国企陷入亏损。同时,煤炭等能源产品的价格长期受国家控制,偏低的价格进一步压缩了山西的经济增长空间。此外,交通不便也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加之历史时期的封闭政策,使得山西与外界的联系受限,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面对这些困境,胡富国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深知,要改变山西的面貌,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于是,他提出了“换脑筋、找路子”的发展理念,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他大力推动基础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三项建设”,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程,力求做到最好。

胡富国还特别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他亲自参加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的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会议,认真听讲,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在他的推动下,山西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亿元村,为山西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和科技,是胡富国心中的另一块重镇。他深知,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他每到一处,都会首先考察学校,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他下令消灭窑洞教室,更换桌椅板凳,改善教学条件。同时,他还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拨款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并扩大贫困地区学生在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比例。

胡富国在山西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了党政干部学习的楷模。当他离开山西时,无数民众自发前来送别,场面令人动容。他含泪向父老乡亲道别和道谢,表示自己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为山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深情地说:“同志们,我最后还要回到山西。”这句话,不仅是对山西人民的承诺,更是他心中那份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祝您的家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我是李墨勤.谢谢您的阅读和赞赏!

史韵轻读
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