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冬日,寒风凛冽,一封承载着焦急与无奈的信件,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落在了开国大将张云逸的案头。这封信,来自一位普通的部队连长,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他对家中老父遭遇不公的无助与期盼。
连长的父亲,于同海,生活在山东文登县小屯村,因一些琐事与当地村干部产生了摩擦,进而遭到了不应有的打击报复。远在他乡的连长,虽心急如焚,却无力顾及,只能将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寄托于组织的关怀之中。
张云逸将军,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在读到这封信时,内心的愤慨与不安交织在一起,他猛地一拍桌子:“这实在是太过分了!”对于张云逸而言,每一位战士都是国家的脊梁,他们的家人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他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为连长讨回公道,也为那些默默奉献的军人们树立一个坚强的后盾。
恰逢张云逸将军即将前往青岛视察,他决定借此机会,亲自前往小屯村,深入了解情况,解决这一不公。然而,青岛的市委书记得知此事后,虽同样愤慨,却也担忧起将军的安危。毕竟,文登路途遥远,冬日严寒,加之即将到来的风雪,此行充满未知与风险。市委书记恳请张云逸考虑大局,派秘书代为处理,但张云逸的心意已决,他深知,唯有亲自前往,才能确保事情的圆满解决。
经过一番权衡,张云逸虽然勉强同意让秘书先行一步,但内心的忧虑并未消散。他深知基层工作的复杂与效率问题,担心秘书的到访只是蜻蜓点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当秘书返回,告知已向县里反映了情况,并保证会得到公正处理时,张云逸追问起是否亲自走访了于同海老人。秘书的沉默,让张云逸更加坚定了亲自前往的决心。
雪,悄然飘落,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也增添了此行的艰难。青岛市委领导和张秘书再次劝阻,但张云逸的心,已如磐石般坚定。他深知,这不仅是对一位战士家庭的承诺,更是对全军将士及其家属的一份责任。最终,一支由多辆车组成的车队,在风雪中缓缓启程,向着小屯村进发。
历经长途跋涉,车队终于抵达目的地。张云逸将军不顾旅途劳顿,立即询问于同海家的具体位置。在村民的指引下,他来到了那座简陋的农舍前。
面对将军的突然到访,于同海老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而张云逸则是以一种近乎亲人的姿态,耐心倾听老人的诉说,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随后,他召集了村里的干部,进行现场调解,以公正无私的态度,促使双方冰释前嫌,达成了和解。
那一刻,于同海老人的眼眶湿润了,他颤抖着双膝跪地,感激涕零。张云逸连忙将老人扶起,深情地说:“你的儿子在前方保家卫国,我们怎能不保护好他的家人?你不必感谢我,应该感谢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政府。”这一幕,深深烙印在了小屯村每个人的心中,也成为了张云逸将军亲民 爱 民、关心士兵家属的佳话。
事后,于同海父子多次给张云逸将军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并寄去了胶东的特产。张云逸将军总是耐心回信,鼓励连长继续为国效力,同时,对于那些特产,他坚持按市场价付款寄回,不愿给群众增添任何负担。这份情谊,超越了简单的军民关系,成为了那个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张云逸将 军的这次“雪中送炭”,不仅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困境,更在广大官兵心中种下了信任与温暖的种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们是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