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时代里,大家经常陷入年龄焦虑之中:
“28岁还没对象,我这辈子大概注定孤独终老。”
“都说30而立,但我还没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人到中年,万一被裁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年龄就像巨大的笼子将我们困住,难以挣脱;很多人因为这些迷茫与不自信,变得踌躇不前,错失改变命运的机遇。
那么,你有过年龄焦虑吗?我们又该如何与之对抗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通俗来说,就是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年龄犹如一把标尺,到了对应的时间就应该把这个阶段的任务通通完成。
指针一旦偏离了预定轨道,周围人评头论足的声音会立刻将自己淹没,仿佛成了社会的另类。
▲ 敏敏的松弛感
在硕士毕业14年后,再次考研上北大的微博博主@敏敏在小森林,从小到大都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进入了理想的中国传媒大学,是文艺编导专业在甘肃省招的唯一考生;
22岁本科毕业的她决定考研,在母校度过了充实的研究生生涯;
步入社会,她成为时尚杂志的广告销售,实现经济独立;
结婚生子之后,她选择辞职创业,以获得自由时间,与事业上的更高追求;
直到创业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她回归职场,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
回顾39岁以前的经历,敏敏一直按照世俗标准下的社会时钟推进人生剧本,而当生活趋于稳定,步调也慢了下来,她逐渐产生了关于年龄的困惑。
“小时候,我曾幻想过自己的20+,30+是什么样子的,而40+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如今已经站在四十不惑的分叉路上,还要跟随既定路线走吗?”
▲ 职场精英的一面
带着这样的疑问,她在翻阅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时,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起来,希望能够更加系统专业地学习,而非停留在畅销书与线上课程。
直到某天,“再考一次研,再读一个专业”的想法突然蹦了出来,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但似乎又没那么遥不可及。
“人近中年,大部分人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尽量维持以前的事业轨迹、生活状态。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从头开始去做一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是怎样的体验。”
▲ 部分专业书籍
在她看来,人生是长跑,而非百米冲刺。
如果我们总在社会时钟的催促下拼命追赶,与周围人进行攀比,就注定与焦虑同行。
实际上,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节奏迈出脚步,无论是三十岁不结婚,还是四十岁去读研,没有对错可言。
前进、停下、或反方向换一条路线,年龄从来不是限制。
到了一定年纪后,我们总是习惯于形容自己“老了一岁”。
而害怕衰老的本质,其实是担心失去。
比如身体所发生的明显变化:皮肤逐渐失去弹性,熬一次夜需要休息三天才能恢复,抵抗力也在慢慢下降……如此真实可感,让人猝不及防。
与17年前的考研经历相比,敏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记忆力远不如年轻时期。
以前似乎看了、背了就记住了,现在则需要花费很多努力去对抗记忆衰退,不断重复和巩固,连睡前都要一遍遍背诵知识点。
▲ 密密麻麻的笔记
不过,当敏敏把年龄视角切换为“成长一岁”时,反而发现时间是个好东西,可以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心智。
“拼不过知识点的准确度,就拼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理解力越来越强。她试着通过经验判断考点,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选择性的复习;答题的时候多多举例,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学相链接,更加具象与切实。
▲ 伏案学习
与此同时,情绪稳定,也是来自于年龄的馈赠。
2022年冬天,在考研最需要冲刺的阶段,敏敏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肆虐加上精神压力巨大,她彻底病倒了,发了六天的高烧。
临近考试,本该好好休息的她总是放不下心,坚持看书复习,但注意力在生病时总是容易分散;加上思考“考试是否会延期”“何时才可以转阴”“自己能否进考场”等问题,整个人都很焦虑。
她说,如果是未经世事时的自己,或许意志力不像现在这般强大;而现在的她,纵使充满了不确定性,依然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咬咬牙坦然面对。
▲ 北大录取通知书
最后,敏敏成功做到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应用心理学专业。
正如脱不花老师所言:“如果你日日有成长,年年胜过往,那么年龄不是局限,而是一种智慧和一份面对世事的从容。”
与其为生理上不可逆的衰老而惋惜,不如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就与新生。
而打破年龄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发现年龄所带来的优势,利用优势加倍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20年前初读这句话时,敏敏深受震撼,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座右铭。
往后的每一个选择与决定,都让她更加确信人生只是一段旅程,我们无需纠结太多的成败得失,而是要无所顾忌地享受过程,重在体验。
▲ 不要忘记享受生活
考研结束后的那段时间,敏敏放下了学习与心理负担,过得很轻松。到了查询成绩那一天,尽管意识层面觉得很有把握,但智能手表却因为心率快速飙升而发出了警报。
“没想到自己会这么紧张。”敏敏笑着说道。
其实她也设想过落榜的情况,肯定会失落,但不会感到遗憾。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已经实现了考研的终极目的——
“别人能帮你很多事情,但学习上要吃的苦,只能自己品尝。”
于是,敏敏选择最笨拙的方式自证,用实际行动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明确自我认知。
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没有丢失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在事业以及生活状态上,拥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如今,成为北大学生之后,敏敏时刻被青春的气息感染着。
与年轻的同学在一起,完全没有年龄上的自卑或思想代沟,而是相互交换着不同时代的成长经验,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非常快乐。
而且,习惯了忙于事业和家庭,敏敏几乎没有意识到个人独处时间少之又少,所有兴趣爱好都是碎片化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她也试着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比如每半个月都要花半天的时间放空,不学习、不工作、不带孩子,通过户外慢跑等方式缓解压力、修复情绪。
▲ 北大的风景
“都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当我走到旷野之中,才发现视线豁然开阔,千万不要用年纪把自己框柱。”
敏敏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希望借此鼓励自己的粉丝们:
无论几岁,只要生命尚未到达终点,都可以尝试新的东西。
千万不要因为其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陷入犹豫,我们永远有重启人生的机会。
杨绛先生曾说:“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伤感的理由。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
焦虑也许是环境给的,但勇气和底气一定是多年的阅历积累而来。
就像敏敏,将年龄视为一种符号,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赋予其不同意义。无论是转行创业,还是在职考研,她在人生各个阶段追逐着当下的目标与热爱,抛开外界的干扰因素,安顿好自己的心。
要相信,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甚至是耄耋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为了真正喜欢的事情勇往直前,认真活出自己。
无关年龄,一切都不会太晚。
撰文、排版 | Leven
图片由主人公@敏敏在小森林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