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王者归来的消息,在华盛顿引起轩然大波,但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人们更关注的是接下来四年里,全球半导体行业将要面临的巨大动荡。
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三大欧洲芯片巨头罕见地集体发声,直言半导体供应链将遭受重创,而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与此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市场上,三大CEO一致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蒸蒸日上,为半导体企业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可以说,在全球需求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唯有中国成为了一股"逆流"。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纷纷选择"脱钩",企图以政治手段裹挟产业发展,中国市场恐怕也难逃干扰和阻碍。
回顾特朗普上台后的四年,对华贸易战愈演愈烈,关税大棒挥舞得风生水起,如今这位纯粹的现实主义者重掌白宫,恐怕会延续他一贯的风格,对拜登时期的产业政策大刀阔斧,把华尔街和硅谷的日子搞得鸡飞狗跳。
若如三大CEO所言,半导体行业真要面临关税和供应链受限的双重威胁,无疑会把本就岌岌可危的全球化推向深渊。
而欧洲的芯片制造商们更像是腹背受敌,一面要应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一面还要提防中国市场的风云突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已经成了夹在中美之间、首当其冲的 "炮灰"。
试想一下,当特朗普把《芯片法案》视为眼中钉、誓要废除之时,欧洲企业该如何自处?
表面的国家补贴,背后潜藏着的是美国政客对自身利益的觊觎,伸手要钱的同时还要限制企业在华布局,这无异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更何况,即便欧洲国家愿意掏钱,也未必能与美国的雄厚财力相抗衡。补贴到最后,反而有可能成了华盛顿捆绑欧洲的一根皮鞭。
而特朗普所谓的"关税替代补贴",听上去更像是在玩一场政治游戏。为了迫使外国企业就范,他钟情于使出"焦土政策",把产业链变成"人质",逼迫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生产基地。
但问题是,半导体产业投资周期漫长,对基础设施要求极高,绝非随随便便就能建厂的。一旦贸然行事,只会重蹈当年"踏空率"居高不下的覆辙,不仅影响产品品质,还会加剧供应链紊乱,最终损人害己。
更令人不安的是,向来标榜"价值观外交"的欧盟,至今仍执迷不悟地奉行对华强硬。他们一边高喊"自由贸易",一边又忙着制定各种所谓的"尽职调查"制度,对中国企业百般刁难。
面对华盛顿"逢中必反"的歪风邪气,欧洲非但没能坚守正义,反而有样学样,成了美国的忠实跟班。殊不知,在地缘政治的豪赌中,他们只是任人宰割的一块"肥肉"罢了。
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下,欧洲半导体制造商实在难以独善其身。出路何在?唯有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借助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前景,力求化被动为主动。
当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不是省油的灯,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从政策倾斜到资本助力,再到人才集聚,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全力打造一个自成一体的半导体生态圈。
而从消极的角度,中西方半导体产业割裂的趋势恐怕不可避免。但换个视角看,这未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激励,倒逼中国尽快冲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直至形成一条无人能够干扰的国产化产业链。
届时,任凭美西方如何使绊子、下黑手,都奈何不了一个自力更生、自主可控的中国芯片业了。"山雨欲来"之际,半导体业风声鹤唳,各路豪强剑拔弩张,个中缘由早已昭然若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博弈,更是一出资本与政治交织的世纪大戏。
面对美国新旧政权的轮番上阵,面对华盛顿"逢中必反"的咄咄逼人,欧洲的芯片企业们又该何去何从?是随波逐流、任人宰割 ,还是抱团取暖、另谋出路?
在华布局,或许正是他们在乱局中力求自保的一剂良方,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已成定局:中国芯片业正处在爆发的前夜,而西方种种卡脖子的图谋,只能最终沦为"图穷匕见"的笑柄。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