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全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囊括了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领域的7条基本理念、13条基本知识和10条基本行为和技能;第二部分则是对第一部分进行的详细释义,不仅涉及大气、水、土壤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囊括了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核辐射、有毒物质、噪声污染等与健康的关系。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生态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
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人类活动常常在无意中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如对食物、能源和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了污染、资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环境恶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进而危及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障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
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物质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一般都是人体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或皮肤接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空气、水、土壤、食物等而发生的,这个过程在医学上称为暴露。暴露是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决定因素,环境危险因素的健康风险与暴露途径、暴露强度和暴露时间等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轻、暴露时间短,健康风险小,但是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某些污染物,可能会造成慢性健康危害或远期健康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防范环境健康风险?一是减少污染产生,不焚烧垃圾、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少用含磷洗涤剂。二是节约资源能源,及时关闭电器电源、选购节水型产品;按需点餐,餐后打包;绿色办公,节约用纸。三是选择低碳出行,践行绿色消费,家庭用车应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四是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不乱扔、乱放,为创造整洁优美、卫生有序的环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