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德国人,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教师,哥哥是国际和平组织成员。
然而,家境富裕的他,却毅然来到偏远、落后、贫瘠的广西农村,一呆就十几年。
更令人诧异的是,他在山区支教十几年,却从不拿一分工资。
相反,他还拿着父母的资助和自己做翻译挣的薪酬,捐助当地穷孩子。
自己则穿着大一号的旧球衣,露脚趾的破帆布鞋,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
他,就是卢安克,一个不为名、不为利的志愿支教教师。
01
第一次来中国时,卢安克22岁,那时他还是学生,主要来中国游山玩水。
千年的名胜古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卢安克的目光。
但真正促使他留下来的,却是山区农村,很多穷苦孩子吃不饱饭,甚至压根不知道课堂、学校的场景。
那一刻,卢安克有了当老师的冲动,他想用教育改变当地人的贫穷。
回国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为重返中国做准备。
1997年,刚毕业他就不远千里,走进广西偏远山村,开始了义务支教之旅。
最初,他在广西农村租了个房子,开办青年学习班。
卢安克召集了村里十四五岁的辍学儿童,想让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然而,努力大半年后,他发现这些大孩子只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创造力。
卢安克又把目光投向了学校,在残疾人学校当了一段时间德文老师后,1999年,他受聘于广西河池地区一所县中学,当英语老师。
不过,对于教育,他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上课不带课本,课后不留作业,平时也没考试。
结果,孩子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但英语考试成绩却最差。
对此,家长有意见,才教了一个学期,卢安克就被迫离开。
校长很无奈地说,出不了成绩,没有升学率,哪怕学生很喜欢,家长也无法接受这种趣味教学。
02
几经周折,卢安克终于遇到一个认同他教学理念校长。
那一年,是2003年,卢安克怀揣着无为即大为,用行动影响教育孩子的初心,来到了广西板烈村。
当时,板烈村不通电话,不通公路,下了拖拉机,还要走5小时山路才能到。
路面几乎全是原始状态,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满身。
因当地贫穷落后,物资极其匮乏,村里成年人大都外出务工讨生活。
而生活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幼儿,他们只会说壮语,听不懂普通话,更听不懂德语和英语。
听说这个黄头发的卷毛小伙,要给孩子当老师时,很多人都不愿意。
家长们更是直言,学了也考不上大学,那孩子上学有什么用?
老人们见到他就骂,“黄头发”“烂仔”。
卢安克没被困难吓倒,反而用耐心、爱心温暖和感染了所有人的心。
孩子们缺少父母陪伴,常有旷课、打架、偷盗、搞破坏、做恶作剧等现象。
卢安克从不批评管教,也不给孩子讲大道理。
而是跟孩子一起画画、编歌曲、写剧本,拍电视剧。
他们自编自导的电视剧《和平剑》拍完后,孩子们圆梦的同时,也理解了和平、爱与被爱的真谛。
一个最爱欺负的孩子由衷地说,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什么,而是承受什么。”
村里路面泥泞不平,卢安克自掏腰包买材料,带着孩子修出一条水泥路。
他用行动告诉孩子,要走出大山,得靠自己铺路架桥。
村里吃水用水困难,卢安克就带着孩子们,修建了一座水坝。
他对孩子们说,“遇到困难,不要等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周末,他还轮流去留守儿童家里,跟他们一起做饭、干农活,还陪他们一起玩泥巴,打水仗。
慢慢地,孩子们不仅爱说爱笑了,言行举止更是文雅了很多。
他们还亲切地称卢安克为“老爸”,一下课就扑到他怀里,又是抱,又是爬。
03
就这样,十多年来,卢安克陪伴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长大。
从青年到中年,他不结婚,不成家,不吃肉,更不买房,他把所有的心思投入到孩子身上。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多次拒绝给他发工资。
他不仅分文不取,还把父母每年寄给生活费,以及自己翻译书籍获取的稿费,全都捐给学校或资助穷苦孩子。
尽管卢安克自己瘦得皮包骨,但他依然衣带渐宽终不悔。
哪怕因严重车祸,差点丧命,脊柱被压缩三厘米,卢安克也没有心生退意。
他说,“我的命在这里,我不会走的。”
很快,卢安克的事迹引起人们关注,他还被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可心性喜净的卢安克却躲了起来,他不想出名拒绝当选,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
他说,“我不想感动中国,只是中国感动了我。”
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帮助山村留守儿童,卢安克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采访播出后,人们对卢安克有感动、有赞美,但更多的是质疑和误解。
有人无端指责他是间谍,有人怀疑他有娈童病等不良癖好,还有的人强行介入他的生活……
2014年,不堪其扰的卢安克,悄悄离开了板烈村。
至今,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有人说他依然生活在中国,只是不再做教育,更不愿被公众所知,而是过着偏安一隅的宁静日子。
04
写在最后
“你有成果吗?教出牛人了吗?”
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卢安克都会说,
“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的确,卢安克的教育,并没让板烈村的孩子取得世俗的成功。
他们大多数小学毕业就去城里打工了,很少有人坚持上到初中,有的才十二三岁就步入了婚姻。
于茫茫现实而言,卢安克只是一粒小小的石子,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后点亮在看,愿世间有更多的卢安克,不为名利教育,只为传递和唤醒不停止。
记得关注+点赞哦!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