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他,是包头初中老师,却2次解开百年未解的数学谜题。
他的成就震撼整个世界,被外国人称为天才。
然而,在国内却无人知晓,被埋没23年后,累死在自家土炕上。
他,叫陆家羲,一个被时代耽误的世界级数学家。
01
陆家羲,1935年6月,出生在上海一贫苦家庭。
全家生活来源,全靠父亲“跑街”卖货的收入,母亲则在家操持家务,抚育孩子。
可生活在动荡年代,他家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陆家羲活了下来。
13岁时,正读初二的陆家羲突闻噩耗,父亲患重病,医治无效而逝。
孤儿寡母艰难地熬到初中毕业,刚15岁的陆家羲就挑起生活重担,去工厂当学徒。
一年后,学徒期结束,陆家羲只身来到哈尔滨,在电机厂当工人。
尽管工作繁忙、辛苦,但他从未放弃学习,而是利用点滴业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
别人下班后,嬉笑玩闹看电影,他却埋头在书海里孜孜不倦地苦读。
为了能看懂外文原著,他还报名夜校,每晚走很远的路去学习俄语。
那时,陆家羲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单纯就是喜欢读书,尤其喜欢看自然科学类书籍。
1956年,他无意中看到《数学方法趣引》,书中那些妙趣横生的数学难题,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
尤其那道百年未解的数学谜题,“寇克曼女生问题”,更是激起了他的兴趣。
一连几天,他都拿着纸和笔,沉浸在数学推演和计算中。
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解开谜题,谈何容易。
工友们嘲笑他痴人说梦,劝他别浪费时间,有那精力不如多挣点钱,娶妻生子来得实在。
然而,他的心早已被“寇克曼女生问题”迷得神魂颠倒,22岁的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
陆家羲毅然放弃64元高薪工作,并于1957年,考入吉林师范大学。
02
没有工作来源,陆家羲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4年大学生活。
生活虽然艰苦,但他的心却无比酣畅淋漓。
整整4年,他风雨无阻地泡在图书馆里,在昏暗路灯下的路灯下,一支笔、几张纸,孤独地演算着。
26岁,他终于解出了困扰他4年之久的“寇克曼女生问题”。
陆家羲满心欢喜地将论文寄出,希望科学院给予肯定并发表。
结果一年多后,他才收到回信,信中希望他依据最新文献资料,重新核实论文。
此时,陆家羲已是一名中学教师。
白天上课没时间,他就利用晚上时间,老老实实认真地核实论文。
1963年3月,他再次投稿。
又是一年的等待,又是被退回,得到的回复是,“建议另投他刊。”
尽管接连遭受两次打击,但陆家羲仍没有灰心,他利用一年多时间,往返在包头和北京之间,查资料,写论文。
1965年,他又写了4篇论文进行补充,信心满满地投给《数学学报》。
没想到的是,这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却只得到4个字,没有价值。
心有不甘的他,本想再次论证,可偏偏遇上了10年特殊时期。
10年风雨过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陆家羲再次燃起了科研的激情。
1977年9月,他再次将论文寄出,却再次石沉大海。
2年后,44岁的他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突然浑身一震,便僵在那里,
原来“寇克曼女生问题”在1971年就被意大利人破解了。
泪水不停地滴落,拍打在那1971年上,陆家羲喃喃自语道,“我18年前就已经破解了,他比我晚了10年。”
一座原本属于中国的世界数学高峰,就这样生生被埋没了。
03
尽管心痛得在滴血,但陆家羲没有被打倒,反而向另一座数学高峰发起了冲锋。
那就是,挑战困扰世界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大集”。
130多年来,无数数学家为之绞尽脑汁,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破解方案。
1981年5月,美国《组合论杂志》还说:“这个问题离完全解决还很遥远。”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问题已被陆家羲,这个中学教师解决了。
原来,自从“寇克曼女生问题”被抢先发表后,陆家羲就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斯坦纳系列大集”研究中。
为攻克这个难题,为了不再留下遗憾,陆家羲几乎牺牲了所有业余时间,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干。
他的工作日记中,一个月竟有21天在“夜写论文”“夜思考Bays猜想”和“夜打英文稿”中度过。
长期的熬夜,让他得了神经性牙痛,为了省时间,他竟然将牙全拔了。
1979年2月,他先后给《数学学报》投稿3次,苦等8个月仍杳无音信。
无奈之下,1979年10月,陆家羲给美国《组合论杂志》写了封信,预告自己已经基本解决“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没想到,仅一个月就收到回信,“如果属实,将是一个重要的结果。”
不过,《组合论杂志》并不相信陆家羲已解决,在信中他们还附了一句话,
“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专家都在研究,但离完全解决还十分遥远。”
见国外并无人攻克这个难题,陆家羲陆续给《组合论杂志》寄去了题为“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三篇系列论文。
西方组合数学专家们瞬间震惊了!
加拿大著名数学家门德尔逊说,“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
多伦多大学校长还给包头九中校长写信,“有必要将他(陆家羲)调到大学岗位。”
04
遗憾的是,当陆家羲被众多西方数学家膜拜时,国内却鲜有人知晓。
1983年,有关部门恳请数学家门德尔逊教授到国内讲学,门德尔逊教授吃惊地说,
“让我去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吗?”
就这样,在外国教授的推荐下,陆家羲才慢慢被人知晓,站到了当年的数学年会讲台上。
当他宣布又对“斯坦纳系列”,其中六个例外值找到解决途径,正在整理时,全场沸腾了。
他被无数惜才如命的手簇拥着,被追逐热点的媒体吹捧着,被赫赫有名的大学争抢着。
可没人知道,他来开会的400元路费都是他妻子借来的,也没人注意他剥好了会上舍不得吃的橘子,只为了带回家,让孩子们多吃些。
会后,为了返校上课,他辗转几十个小时,坐着硬座回到了包头。
到家后,累极了的他躺在土炕上休息,这一睡便永远地睡着了。
年仅48岁的他,没有留下一句话。
尽管陆家羲去世后,他的成就被追认,他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损失已无法弥补。
如果之前他一次次的投稿能引起重视,或许他就不会在贫病交迫中埋没以终,更不会在繁重的工作外,占用休息时间,靠长期熬夜搞研究。
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他的成就蜚声国外2年多,国内却一无所知。
若没有国外学者的推荐和提醒,或许他还要被埋没更长时间。
斯人已逝,唯愿将来不再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再次发生。
最后点亮在看,愿每一个科研梦想,都能在自己的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记得关注+点赞哦!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