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八)

文摘   2024-11-19 15:10   贵州  

 点击蓝字关注

BIGDATANEWS

资讯 | 动态 | 通知

国家数据局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案例涉及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等领域,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01
数字化盾构工厂智慧管理平台


案例单位: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数据局)


盾构机集机、电、液、光、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具有高度个性化定制、产品种类多样、生产过程离散、供应链复杂的行业特征。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无法有效满足盾构机的市场需求,中铁装备突破多模态多尺度空间数据智能提取、空间向量数据矢量化、物联网数据处理等应用于盾构产业的技术瓶颈,通过构建基于数字孪生可视化能力和数据融合特征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基于全要素场景与智慧互联的数字孪生工厂,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助推我国盾构机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


图1 中铁智慧工厂孪生智控平台


中铁装备打造的集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流程可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园区管控智慧化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盾构工厂智慧管理平台,包括终端感知层、物联平台层、数字孪生层、应用场景层、数据展示层。基于全要素场景与智慧互联,平台对工厂进行全要素数字孪生,整合了人员实时定位、设备远程监测、产品追根溯源、人员车辆定位、能耗实时统计、安全告警管理、全息场景交互、原材料实时追踪、环境智能监测等业务场景,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数据实时互联互通。


图2 模式示意图


生产实时管理方面,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经数据驱动映射在孪生设备上,形成虚实同步的空间对照,实现故障的可视、可管、可控,为高效生产提供保障。产品追根溯源方面,依托生产信息在孪生场景中的映射,实现产品生产档案建设,做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安防即时预警方面,通过整合各类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的异常信息,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和车间布局图,实现警示物理穿透、故障快速定位,通过关系数据库,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调阅、查询关注区域的监控画面和报警数据,随时满足更新维护需求。


中铁装备盾构工厂智慧管理平台具备制造车间现场全流程全要素的自感知能力,实现了工厂的全景化管理和智能制造的精细化生产管理。平台通过基于数字化系统搜集的实时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全面推动生产质量、效率和资产运营水平提升。平台正式投用后的第一个生产周期中,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3.3%,运营成本降低20%,产能升级周期缩短37.5%,产品不良率降低30.37%,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3%。


02
供应链物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


案例单位:湖北省数据局


物流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基础数据难获取、多环节多主体信息壁垒难破除、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未建立、资源整合利用率低等难点问题。湖北省通过建设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融合“铁、水、公、空、仓”五网数据资源,以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政策惠企、行业监测等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数据融合应用“先试先行”,为物流行业打造协同发展良好生态。


图1 多式联运全程轨迹追踪


一是五网数据归集与指标体系建设。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获取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等10余家政府部门行业监管数据,与国铁集团铁科院、交通运输部长航局等建立数据互联互通接口,成功归集总量超20.03亿条数据。建设数据资产管理子平台,对于多来源、多类型的原始数据资源进行清洗、分析、加工,形成三级数据指标体系,并以数据分级分类为基础,建立覆盖数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是以多场景需求为牵引打造数据产品。平台基于应用场景搭建模型开发数据产品,定制化开发数据产业与服务。多式联运场景下,通过“公、铁、水、港、站、仓”等全场景数据集与智能算法结合,提供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涵盖轨迹追踪、路线规划、AI智能调车等一站式数据服务,提升物流组织效率;供应链金融场景下,采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等构建供应链数字信用体系,联同金融机构开发运费贷、仓单质押等普惠性数字物流金融产品;政策惠企场景下,大数据助力行业政策精准推送,补贴资金线上申请数据核验;行业监测场景下,动态监测重点枢纽、通道、设施运行指标变化,定期发布研究报告。


三是推广应用数智化赋能产业发展。平台联合各市(州)县合作共建区域产业供应链子平台,逐步推进省市县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依托全省供应链物流数据底座,为地方子平台提供公有运力池、多式联运、数仓控货、金融增信、数据共享、供需匹配、政策兑付等服务功能。


图2 多式联运智慧驾驶舱


平台试运行以来,积极推进供应链物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并挖掘数据应用场景,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数据协同助力多式联运降本增效,已完成物流协同交易额42.9亿元,实现47条多式联运品牌线路精益化运营。二是数据复用拓宽融资新渠道,为企业打通纯数据信用融资渠道。三是数据融合创新推动政企协同,已开通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9条航运航线补贴线上申报。四是数据赋能支撑产业发展,以物流、金融、政策服务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建成上线荆门、房县、郧阳、南漳4个区域平台。


图3 区域产业供应链子平台建设情况


03
建设智慧工厂 实现“智造”升级


案例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推荐单位湖南省数据局


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减污降碳等多重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破局关键。同时,钢铁行业作业环境严苛,数字化转型面临系统庞大、环节复杂,数据采集、集成困难和人工智能门槛高、落地难等诸多问题。湘钢以“5G+云+AI大模型”为引擎,积极开展智慧工厂建设,打破信息壁垒、整合数据应用、构建人工智能,实现生产提质、降本增效,引领了钢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图1 湘钢智慧工厂架构图


智慧工厂建设涵盖营销服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公共资源保障等多个智慧管理系统,主要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抓基础,建设“智造”通道。建设覆盖企业全域的5G超级专网,提供超高带宽、超低时延、海量接入、稳定运行的信息通道;建设基于混合云的云边能力中心,做强企业算力,打造“端-网-边-云”新一代工业互联体系,满足多维度业务需求。二是抓关键,构建“智造”体系。采用视觉大模型和预测大模型,建设基于钢铁大模型的人工智能训练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钢铁行业AI大模型;建设智慧运营中心,构建5G智慧工厂管理系统,实现厂区网络、厂区业务及终端的自服务、自运维和数据开放。三是抓应用,提升“智造”能力。将AI大模型融入生产、监测、保障等关键流程环节,孵化了20多个创新应用场景,打造了智慧配煤、皮带智能监测、行车智能调度、精炼智能优化等多个智慧应用场景。四是抓创新,推动“智造”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推动了钢铁制造流程的深刻变革,还实现了产品的全面升级和创新。近年来,湘钢成功研发了镍钢等高端钢材,应用于大型船载液化天然气储罐等全球重大项目,同时桥梁用钢、海工用钢实现进口替代,推出了新型低温钢等绿色、环保、高端产品。


图2 湘钢智慧工厂场景应用图


智慧工厂建设实现了业务数字化、系统集成化、数据资产化、决策智能化,为国内冶金、能源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参考。截至2024年9月,智慧工厂建设推动了湘钢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0%,节约运营成本2.5亿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精简转移恶劣环境岗位人员1000余人。同时,智慧工厂模式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实现了推广,基于钢铁生产场景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涟钢、衡钢进行了复用,形成了较强的示范引领效应,促进了钢铁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出了一条提升钢铁行业国际竞争新势和实现钢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图3 湘钢智慧工厂成效图


04
“数字湾区”建设


案例单位:广东省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跨境往来一体化公共服务需求更加旺盛。由于粤港澳三地在法律、规则、习惯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在公共服务和城市服务中长期存在跨境线上身份核验难、公共服务散、移动应用多等问题,大湾区居民跨境往来存在不便。


广东以“数字湾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加速形成三地一体的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一是打造“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大湾区生活“万事通”。广东联合国内数字化龙头企业打造“湾事通”平台,2023年12月在支付宝、微信等多渠道同步上线。平台围绕大湾区生活、出行、通关、支付、求职、就医、文旅、政务服务,针对来内地、去港澳不同群体实际需要,首批上线超过100项服务,涵盖跨境流量办理、交通出行、一码支付、就业招聘、就医买药、吃住游资讯等服务。二是完善粤港澳数字化合作机制,加快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依托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广东分别与港澳特区政府签署智慧城市群、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框架协议。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积极探索粤港澳数据跨境互认、数据跨境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政务服务“跨境通办”。三是创新技术应用,解决跨境身份核验难题。采用可信身份认证技术,持有回乡证的香港用户可通过“智方便”App快速登录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成身份认证,享受便捷的广东省政务服务。


图1 “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


“湾事通”平台上线以来,日均活跃用户数3万余人,周末高峰值超8万人次,成为大湾区三地居民出行热门移动应用。在今年4月第135届春季广交会期间,“湾事通”平台上线“境外人士服务专区”,服务境外客商超26.83万人次,成为外国人了解广东、体验便捷移动服务的窗口。可信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目前已为全省1900多个政务应用提供认证服务,为近85万港澳居民提供账号注册、身份核验等服务。


05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建设


案例单位:广西联合征信有限公司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


我国与东盟贸易往来日益深入,东盟已连续4年蝉联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伴随跨境企业合作不断增加,企业对跨境伙伴的信用信息需求日渐增长。但同时,市场上沉淀的大量企业信用数据资源尚待开发利用,金融机构难以了解企业信用全貌。面对困境,广西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引导广西联合征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以场景为依托、大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为手段”解决征信服务供给与金融投放、企业经营信息需求不匹配的难题。


一是重视数据价值挖掘。平台通过合规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生态合作,对境内多元涉企信用数据合法地归集、整合、治理、分析,构建企业发票、零售商户、电力、“三农”、航运等企业特色信用模型,对现有数据进行整理利用,将散落的数据资源转化为信用资产。


二是开发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与金融机构共创发票贷、商户贷、电力贷等多个数字金融标杆产品;开发贷前准入核查、贷中大数据风控、贷后信用风险追踪的金融业务全生命周期风控产品。


三是打造个性定制产品供给。对企业数据深度挖掘和行业数据纵向对比分析,打造360度企业全息画像,为用户提供客群特征分析、存客挖潜及增量拓新的精细化数字营销服务的同时,打造云化信用风险预警平台,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本地化、自定义风控模型及动态化风险监控体系,实现交易风险的高效预警和精准识别。


图1 平台解决方案思路框架图


平台持续与国际资深信用集团及东盟国家本土信用机构开展跨境征信常态化合作,支持全球230+国家和地区超2亿家企业(含东盟10国787万企业)信用报告的在线查询,便利海外信息“流进来”,为11家境内银行派出机构、5家外资银行境内机构及崇左、防城港、百色等延边城市的企业服务。截至2024年9月中旬,平台已服务全国78家头部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信用报告累计申请查询次数超1.027亿次,辐射全国小微企业客户超765万户。同时,平台在国际征信市场积极尝试在数据标准和征信体系建设标准方面输出中国方案。2024年8月,首个以我国技术路线作为主要架构的海外国家级信用信息平台——老挝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老挝万象正式上线发布,实现老挝本土5.85万企业的报告查询及中国境内企业报告的在线验真。


图2 广西跨境征信业态成效

本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大数据相关信息、资讯,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0851-87987034),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

来源丨国家数据局
编辑丨张薇
审校丨李伟

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微信号|GuiYangBigData



我知道你有认真在看↓

贵阳市大数据局
由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推动贵阳市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进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和应用,权威发布大数据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