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该掌握的一份抑郁症自救指南

文化   2024-12-23 19:56   黑龙江  


202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广受喜爱的华语流行乐女歌手、演员李玟,因罹患抑郁症不幸离世。许多人在震惊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对抑郁症真的了解吗?当身边的人陷入抑郁时,我们该如何提供帮助?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约95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1人患过抑郁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自杀,其中40%左右曾患有抑郁症。可是,尽管抑郁症的危害广为人知,目前我国抑郁症的就诊率仅9.5%,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潜在患者可能从未接受过专业诊断或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抑郁症可怕,但它确实是一种可以被治疗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科学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显著改善症状,直至完全康复。


9500万抑郁症患者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故事。他们的痛苦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真实的人生经历。《自我的重建》作者若溪就是这9500万分之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用自己的专业帮助了很多有需要的家庭和个人,却未曾想过自己也会亲历抑郁症的深渊。若溪把自己抗抑郁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希望能给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和家属带来康复的信心,也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抑郁症的治疗过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预防抑郁。



若溪的故事:从低谷到重建

抑郁症是一场严酷的考验,而若溪的经历,可能是对这场考验最真实的注解。在别人眼中她接近完美:生活无忧、儿女双全、爱好广泛,几乎就是人生赢家。然而,在4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3次抑郁症发作,每一次都让她感到被彻底击垮


2007年,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若溪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家庭和育儿上,长期的劳累和失眠让她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和中度焦虑症。她回忆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无法接受:这个以前只在书本和案例讨论中出现的名词, 竟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从医院回到家里,她抱着想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跟丈夫说了,可是对方的震惊以及拒绝接受成了压垮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自己就是搞心理的,怎么会得抑郁症?!其实,丈夫的不解与拒绝接受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对于当时神经已经非常脆弱的若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新的压力也接踵而至:丈夫不同意吃药;孩子们感受到不安,比平时更加吵闹。若溪的躯体症状愈加明显,整夜失眠、吃不下饭、胸闷……日常生活变得难以应对。


在一次与好友的电话倾诉后,她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求助,需要自救。她重新看医生开药,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精神分析( 心理治疗的一种),开始了艰难的恢复之路。治疗初期,药物副作用明显,生活压力未减,她的身体和情绪状态持续脆弱。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家庭的紧张气氛,出现了入睡困难和神经性厌食症的初期症状。


但幸运的是,若溪的家人和朋友逐渐开始支持她。丈夫从最初的迷茫和抗拒转变为积极陪伴;哥哥下班后陪她散步、带孩子们玩;好友从另一个城市飞来带她出游。在他们的帮助下,若溪走出了抑郁症最黑暗的时期。在服用西药约两个月后,她也尝试了中药和物理治疗。半年后,在医生的确认下她减少了药量,状态也明显转好,她应聘了某高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毕业(研修)。在吃药整整一年后,医生确认若溪可以停药了。然而,在生活回归日常后,以为就此告别抑郁症的她没察觉到危险的又一次逼近。


带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若溪身兼照料生活、成长教育、培养爱好、处理纠纷等各种重任,在应对各种事务的过程中,抑郁症发作时的躯体症状又出现了胸闷、血液上涌、失眠、悲观绝望、头痛欲裂、内心再次退行成一个无助的小孩……她知道,抑郁症又来了


这一次,家人也有了经验,赶紧找朋友带她离开家,出门休养。若溪开始了新一轮寻医问药、往返医院的生活。复发时,好的方面是,有了一点儿经验,不再对未知充满恐惧;不好的方面是,医生说这是第二次用药,原来的药可能效果不好了,得换药。


在好友默然的帮助下,若溪在另一个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和旅游,以期尽快康复。抑郁症的晨重暮轻症状让她倍感煎熬,但她并未放弃,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成了支撑着她没有坠向深渊的两块基石。


疫情开始后,若溪搬到了云南叔叔的农场,与孩子们和闺蜜一起开垦荒地、种蔬菜,干农活等体力劳动让若溪不依靠药物也能睡得好,惊喜的她把中药全部扔掉,西药也只留下了一两盒应急。她开始尝试新的事物,如种花、学做木工,这些活动给了她确定感和成就感,生活变得好过很多。


可是,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的工作压力、育儿压力等各种压力的层层叠加下,若溪脆弱的神经再次崩塌,暴风骤雨又一次降临。


这已经是若溪第三次抑郁症发作了,她又又又一次开始了寻医问药之路,哥哥和好友再一次飞来陪伴她支持她,带她出门散心,但这一次的康复却比她想的要难得多。除了弥漫性的情绪低落,焦虑症等共病的症状有时也会突袭。当症状毫无征兆地来袭时,人会痛不欲生,惊恐发作会让人产生濒死感,感觉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恶魔,随时可能醒来搞一通破坏。但病症发作时,其他人看不到患者的变化,也无从感知。所以,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常常被人误解,认为这个人敏感、矫情,甚至被认为是假装生病。最难管理的是时时刻刻都想死、想放弃的念头。生活了无生趣,心里又充满着各种担忧,有个念头挥之不去:死了,就都解脱了,也不会拖累别人。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非常真实的症状表现。


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议下,若溪开始重新服药,并逐渐恢复。她意识到运动对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每周有规律地运动,球技逐渐恢复,体力也有所提升。这些变化让她看到了康复的希望。现在的若溪生活得很好,情绪稳定,重拾了生活的乐趣。她感激在她患病期间不抛弃、不放弃的家人和朋友,也感谢自己没有放弃自己。


通常,在得知自己得了抑郁症时,人都会经历从震惊到想不顾一切地治疗或寻求帮助,再到因不能立刻见效而疲惫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时长与个人经历、情绪和承受能力等有关。然后,有的人不放弃、不抛弃,在时好时坏中艰难前行。有的人失去耐心,转而放弃自己,走上绝路,生命戛然而止,给亲人、朋友乃至家族留下永远难以弥补的伤痛,令人唏嘘。所以,现在许多人视抑郁症为猛虎,有人甚至称之为精神癌症。但是在若溪看来,抑郁症既不像精神癌症那么可怕,也不像心理感冒那么轻松更愿意把看作神经系统的一场病毒感染不吃药就能自己痊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能好也得拖上几年,搭上半条命。积极就医,做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这会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让生命更有深度。所以,抑郁症也有积极意义,它是一个契机,是生命之手在敲门,告诉我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应及早注意并调整。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本书能给你什么?


对于患者,这是一本科学的自救手册


若溪在《自我的重建》中写道:得了抑郁症,首先要做的是求救。她用自己的经历提醒读者,抑郁症不是靠忍耐或者意志力就能过去的,它需要专业的帮助和系统的治疗。通常,去专科医院看医生是抑郁症治疗的第一步。医生会通过各种生化检查、心理量表测试来找出病因、确立治疗方向。除了药物治疗,常见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还有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冥想、运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谈抑色变,由于病耻感,不愿去问诊,不想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只要开始了就比没有治疗好百倍,要方向正确,康复是迟早的事。


抑郁症患者需要这样做:

1. 学会求助:无论是向家人朋友,还是专业医生,求助是打破孤独、开始治疗的第一步。

2. 科学用药: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令人担忧害怕,但正确用药能有效缓解症状,一定要遵医嘱服药、按时复诊,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

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能缓解症状,但要解决根源问题还是要采取心理性手段。要改变过往的认知,才能打破束缚,调整情绪的形成机制。

4. 优化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虽然听起来简单,却是调节身心状态的重要方式。

5. 认识到抑郁的积极意义:抑郁症并非完全的坏事,它是在提醒我们过往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压力过大,超出了我们的负荷,需要休息和调整,是提升和改变的机会。

6. 确立正确的预期:要认识到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经济上、治疗方案上做好准备,积极乐观地逐渐康复。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使很慢,也总能到达目的地。


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亲友们,这是一本温暖的陪伴指南


家人、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若溪在书里坦言:经历了三次抑郁症发作。在多少个生不如死的日夜,如果不是家人、朋友对我不离不弃,也许我的生命早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家属如何帮助患者,也是书中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如果家人得了抑郁症,那么要积极陪伴其就医,要明白,抑郁症是人生病了,是生病的大脑在向身体发出错误的指令,而不是患者自己没事找事,无病呻吟。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举足轻重。


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这样做:

1. 正视疾病和问题,提醒和陪伴对方尽快就医

2. 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让对方远离压力源,改善睡眠条件,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带动对方适度运动。

3. 做好药物管理和安全管理:帮助对方管理药物,确保按医嘱服用。管理好家中的危险物品,避免患者独处,防止伤害性事件的发生。

4. 不要质疑或批评:抑郁症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被误解或否定,想开点儿”“振作起来只会让他们更加无助。家人的不耐烦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责备,也会唤起患者的内疚感。

5. 提供陪伴:即使只是默默陪在身边,或者陪着散步、看电影,也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6. 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一起面对疾病。


对于每一位被情绪困扰的人,这本书教你如何预防抑郁、识别抑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各种无形的重压,任何人都可能遭遇抑郁,都可能面临抑郁的风险。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若溪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关照自己的情绪,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觉察和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在长期情绪低落、感到自己不对劲儿的时候知道要主动寻求帮助,而不是忽略、无视或者不愿面对,能在抑郁的边缘拉住自己,不至于让抑郁情绪发展成为抑郁症,或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预防抑郁,你可以这样做:

1. 倾听自己的内心:情绪低落两周以上且伴随睡眠、饮食等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 重视运动的作用: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3. 培养社交网络:拥有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是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资源。

4. 尽早了解和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学会识别抑郁、预防抑郁,在抑郁发生时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也能在朋友或家人陷入抑郁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自我的重建》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哪怕生命的河流被寒冬冰封,它也依然向往着春天的解冻。抑郁症不会永久占据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我们愿意求助、坚持和等待,总会有冰消雪融的一天。抑郁症确实是一种可以被治愈的疾病,虽然治疗过程缓慢、曲折、又充满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和反思,更是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诚挚鼓励。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还是旁观却无能为力的家属,都不必孤军奋战。希望《自我的重建》能为更多人带来力量与希望。




【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不仅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提供了心理咨询师面对自身抑郁、克服困难的真实案例,给出了专业且具有实践性的分析和建议,与读者分享了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心理调适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类似困境时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书中详细介绍了抑郁症的识别、治疗以及预防复发的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生活建议,还配有知识要点总结与实践指导版块,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心理自助手册。




END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图文来源 | 中信出版社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快乐 


阅读原文

中图网
不埋没一本好书,不错过一个爱书人。来中图网,淘稀见好书,20万种特价书2-4.9折!www.bookschina.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