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宣称对科研充满热爱、将科研描绘得无比美好的人,他们往往是在睁眼说瞎话。科研就是枯燥的、乏味的并且令人抓狂的,这是事实,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这件事。而且也只有在正视这个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否则你分析的基础都是错的,那就不要奢望得到真相了。
躺平摆烂的,通宵达旦在实验室奋斗的,做不出来实验准备延毕的,无论哪种状态的研究生都承受着体力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有的同学可能说,学生肯定有毕业的压力,那当了老师就好了。
君不见你们实验室的老师过得有你想象中那么潇洒吗?刚入职的青椒哪个不是为了满足“非升即走”的要求,忙得比读博士的时候还累。好不容易熬到了副教授,又要为了一顶顶的学术帽子而努力。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隔壁实验室的大老板已经是国家杰青了,但也是只要有空就在办公室看文献,每天晚上都十一点以后才下班回家。我身边认识的所有科研人,没有觉得自己过得轻松的。但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科研、科研痛并快乐的人,难道都是自我PUA,或是出现了幻觉?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明显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去做。我之前思考的结果就是他们可能本身都是好奇心很强,喜欢探索未知的人,他们就是天生热爱科研工作的人。后来我毕业工作了,现在已经不做研发相关的工作了,在新的领域里我发现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处于高强度的思考中,加班工作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乐此不疲,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我同样感到不解,每天的具体工作都已经让人忙的不可开交了,更不要说每句话、每个决定都还要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直让人身心俱疲。而且大家都能发现,无论是科研还是其他行业的工作,这种废寝忘食又乐此不疲工作的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得很好,说是名利双收也不为过。工作后,我想用我在读书时想到的答案去解释他们这种人背后的动力,不过我发现并不能迁移过来。但是,我确定他们的内在的驱动力都是一样的,学习到这种驱动力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毕业之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就此产生了良性循环。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你让一个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听从老师家长命令的学生,告诉你他自己喜欢做什么是不现实的。他只能告诉你,我只会学习,并且谈不上喜欢。所以,我们喜欢做什么,肯定不是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直到最近《黑神话:悟空》的上市爆火,我看到新华社对其制作人的采访,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其实人往往最后喜爱的东西,一定是自己更容易获得正反馈的东西,所以真正要问的不是你爱什么,应该是你擅长什么,通过擅长的工作来获得成就感。我们看到的那些无论是科研还是其他工作,能够废寝忘食追求成功的人,都是被不断高涨的成就感所驱动的。他们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他们最喜欢的,但一定是他们最擅长的,所以他们能够在努力之后收到正反馈,继而又产生动力继续投入,就此产生了良性循环。这个反馈模型最典型的模型就是嗑瓜子,嗑瓜子能在两秒内提供即时的反馈,即嗑开瓜子壳后立即可以吃到瓜子仁,磕完一个就会想磕下一个来持续获得这种奖励。这种快速的反馈循环可以增强行为的持续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就磕完了一大堆瓜子。这个也可以解释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那些亿万富翁为什么还日以继夜的忙于工作而不去享受生活。他们其实也是在追求这种成功的正反馈,钱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了,他们追逐的是做成别人做不了的事,让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更多人,让自己一直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各个领域内的成功人士在位时都是意气风发,一旦退休就迅速苍老了。说了这么多回到标题的问题,如何才能长期保持对科研的主动性?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擅长科研,无论是将任务细分拆解成更容易完成的小部分,还是打磨自己的科研能力,要将让自己能够在科研中能够收获成就感,这就会推动你不断的向前探索。否则就会让自己越来越抗拒科研,如果尝试了各种方法还是不能让自己充满动力,那其实也不错,毕竟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案,再去尝试自己擅长的事就好了,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作为一家专注于论文润色服务的公司,投必得坚信每一份投入都将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们的专长在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SCI论文润色服务,帮助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最佳状态呈现。经过我们润色后的论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这证明了我们润色服务的专业性和对SCI期刊要求的深刻理解。
每天可抢5折优惠
如果您稿件未完成
可以囤7折优惠券
或者享受预存款优惠
更多详情请咨询专属客服
投必得,您身边的学术顾问
八大服务类型,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点击查看服务详情
请持续关注投必得科研问答系列
为您答疑解惑,有问必答!
来找「投必得」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