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很多博士毕业很多年后,发表的论文基本还是跟博士期间一样,还是基于原来的课题组,变化了的无非是从一作变成了通讯,这是否说明还没斩断与导师之间的脐带?那么跟我们平时宣称的独立科研能力是否违背?
👨🏻🎓答:这个问题很好,很有深度。
我个人认为,要想有所建树,斩断和原来导师之间的脐带是重要条件之一。
讲一个例子,我的导师,原来是做植物分类学的,就是认植物,解剖植物,后来留所工作了。但他看到国外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想着出国做博士后。在保留所内职位的情况下,出国留学3年,学会很多新东西,比如分子进化,发育,也发了当时被认为不错的文章。回国以后,很快就升为副研究员,拿到了基金委大项目,成为独立课题组组长,申请到杰青。他后来的研究方向,和他博士期间做的东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然了,博士期间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再举些反例,其实反例太多了,而且有共性。有位朋友,也是留所,但没出过国,一直在自己老师的实验室做助手,算是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大都是,留所几年就没什么锐气了,好像甘于平庸了一样,没有了冲劲。要知道,能留所,说明博士期间是做的比较优秀的。最后大都以副研究员结束职业生涯,甚至有的一直无法升到副研究员,然后,中途退出了科研领域。
还有个例子,有个师弟,博士期间一直不被看好,的确也不是聪慧的那种,博士也是勉强毕业。博士毕业后,去了地方的一个研究所,没想到去了以后搞得风生水起,37岁就做上了研究员,实验室主任。虽然,在地方上科研水平很难上去,但对他个人来讲,这个选择真的很正确。
我一直是反对留自己人的,如果我是领导,我一定不把自己人留在身边,其实这是害他们。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呃,我怎么唱起来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没有人愿意主动吃苦,谁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出去闯荡,面临不可知的未来呢,这是人性。
如果想有所建树,个人认为还是要切断和原来导师之间的学术纽带,不能继续靠他。但,和导师之间的联系不要切断,都是一个小圈子,你肯定还是要有求于他的。即使不是有求于他,作为学生,不忘师恩,也是应该的。如果毕业了,也不联系了,以后万一见面多尴尬。
请持续关注投必得科研问答系列
为您答疑解惑,有问必答!
投必得,您身边的学术顾问
八大服务类型,助力您的科研之路
-广告-
来找「投必得」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