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发现,对物质的研究,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意外非常大。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纠缠。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量子纠缠是经理论提出,实验验证了的。科学家已经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我们原来认识的宇宙的形态,是星球与星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绕我转,我绕他转,星球们忙乱而有序。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发现,星球自身的这点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如果星系、星球间仅仅只有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持的话,宇宙应是一盘散沙。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科学家通过计算,要保持现在宇宙的运行秩序,暗物质的质量,必须5倍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不是。黑洞只是光出不来,它发出其他射线,它仍然是常规物质。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取名叫暗能量。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质能转换方程E=MC平方来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或许不到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如果意识是一种物质,那么反过来说,暗物质世界是否存在属于那个层面的意识?量子力学里有一种观察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意识体的观察会对物质世界的状态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意识可以参与物质世界的形成,这太诡异了,因为非常不符合逻辑,往下再推一步的话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有某个“观察者”的观察或者说意识参与而形成。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或许不到整个世界的5%。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但和这个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无知,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搅乱世界的当然不只是这三大发现,但人们确实越发难以理解当下的世界,尤其是当时间、空间等概念都已经被物理学颠覆时,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固执的幻觉。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一下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往我们会觉得,科学是一种工具,我们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才去学习科学。而事实上,科学本身就是人生旅行的目的地之一,人站在那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色。为此,北游特别推荐卡洛·罗韦利“极简物理课系列”:以无法抗拒的优美,带我们理解世界的真相......物理学和哲学、文学的完美结合,每一本都引爆了全球科普热潮。被誉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的卡洛·罗韦利开创了物理学最重要的圈量子理论学派。用一句话来形容罗韦利的著作,那就是:他用简洁、美妙的语言让你了解物理。
卷福:我会把《七堂极简物理课》像一本小的圣经随身带在身边。
周玄毅:在飞机上看《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快降落的时候,还有最后几页没看完。在颠簸中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要是现在突然挂了,岂不是很可惜?我觉得,书能写到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步,可以说是到位了。
《卫报》:卡洛·罗韦利引领我们在众多专门学科的领地之间穿行,体验了一段有趣而富于启发的旅程,他权威的讲述与清晰的思考将这些学科都融贯地连缀了起来。
“伟大的科学和伟大的诗歌一样,都是有远见卓识的,有时可能会得出同样的见解。”他的书是物理学与哲学的精妙结合,完整呈现科学与人文的精妙和优美。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卡洛·罗韦利“极简物理课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