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时会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不动、高脂饮食、压力增大等因素,血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每年全球范围内,血栓的发生接近1000万例,由血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是人体血液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形成的凝块。
血栓的形成: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像一个繁忙的都市交通系统,血液就像车辆不断地在血管中流动,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壁光滑血液可以自由流动,但当血管壁受到损伤如外伤、炎症、手术疾病等因素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受损暴露出血管壁下的胶原蛋白,被血液里的修理工血小板巡视到就会迅速在上面附着和聚集形成血小板栓,紧接着,凝血因子被激活,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随后纤维蛋白形成长链并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状结构,将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困住形成一个凝块,这就是血栓。
血栓可以阻止进一步的出血,但如果血栓脱落并开始在血管中移动堵塞血管就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1.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引发心肌梗死;2.栓子阻塞脑部的血管可能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和坏死,引发中风;3.栓子阻塞肺部的血管可能会导致肺栓塞,这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情况;4.栓子还可能导致慢性症状,如肿胀、疼痛和皮肤变色。
血栓性疾病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其中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动脉血栓的4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和肺血栓栓塞(PE),是临床上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杀手。
深静脉血栓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溃疡、血栓后遗症;而一旦发生肺栓塞,往往非常凶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不过,也不用过于焦虑。血液中存在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才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高凝状态”。
血栓容易“拴住”以下人群:1.长时间制动、久坐、久卧不动者;2.手术或骨折创伤患者;3.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4.吸烟人群;5.有家族血栓病史者;6.糖尿病患者;7.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8.不健康饮食,长时间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人群;9.怀孕、分娩、动过手术的人群;10.恶性肿瘤患者;11.心脏或呼吸衰竭人群;12.静脉曲张人群。
血栓虽小,但对身体的影响却很大,了解血栓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有效预防措施有:
1.健康饮食。中年之后的饮食原则是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维生素,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虾、动物内脏、蛋黄等,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2.补充水分。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正常人每天应摄入2000-2500ml,以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从而利于血液流动。
3.适量运动。对于长期卧床或久坐的人群,应定时更换体位,抬高下肢20至30度,并积极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训练,如踝泵运动、脚丫操等。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因此应戒烟限酒。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的患者,除了接受专业的医疗治疗外,还需要注意以下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动作幅度过大。
2.药物或手术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3.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疼痛、肿胀、发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心理支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血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并减轻其危害。
文:陈俊红
编辑:穆倩倩
审核:张虹妍 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