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的朋友圈
为广泛传播种子科学的魅力,点燃青少年探索自然的热情,11月22日,南京农业大学“听秾说”科普团队的一群热心志愿者,走进了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以“一颗种子的朋友圈”为引,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普之旅。
启航:探寻种子的秘密
讲座在主讲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中拉开帷幕,他以“种子与生命”的奇妙联系为线索,首先通过展示饭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主讲人手指屏幕,细致入微地讲解道:“同学们看,这是饭豆种子的胚根,它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主根;这是胚芽,它将成长为茎和叶……”随后,主讲人详细阐述了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花的受精开始,到种子逐渐成熟。接着,他介绍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等,并展示了不同种子适应各种传播方式的独特结构。此外,主讲人也详细介绍了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如完整的胚、充足的营养储备)和外部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他鼓励同学们思考种子在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并引用了一句古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段精心策划的Vlog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视频中展示了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绽放:种子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种子的独特韵味,主讲人带来了一系列精美的种子作品展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创作者们的匠心独运,更让同学们在欣赏中深刻体会到种子在艺术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此外,主讲人从选种开始 ,详细介绍了制作种子画的流程,如防腐处理、制版、粘贴等。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增长的求知欲
互动:问答间的智慧碰撞
问答奖励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新的高度。主讲人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吗?”“种子的结构中哪一部分将来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呢?”同学们踊跃举手,积极回答主讲人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答对了问题,赢得了小奖品;有的同学虽然答错了,但也从主讲人的解答中学到了新知识。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在互动中收获了乐趣。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感,也培养了他们专注听讲的好习惯。
记录:种子成长的轨迹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种子的生长历程,主讲人特别策划了“种子成长日记”活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挑选了自己心仪的种子,如栀子花、报春花、万寿菊等,并承诺将详细记录它们的萌发、生长直至开花的全过程。主讲人还向同学们传授了一些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的技巧,如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何准确记录数据等。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与伟大。
回望:科普之旅的收获
本次科普讲座以“种子”为核心,通过初探种子之谜、种子艺术展示、问答互动以及种子成长日记等多个环节,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同学们对自然界的探索热情也被彻底点燃。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种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而对于志愿者们而言,这次活动同样意义非凡,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传授知识的成就感,更成功地为同学们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为培养科学人才做出了小小贡献。
文字 | 张弘坤
图片 | 第七期“听秾说”科普团队
微信编辑 | 张弘坤
责任编辑 | 任 婧
校对 | 刘祉佚
审校 | 史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