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机械副总经理发言!中石化五大油气装备重大技术突破!

创业   2025-01-26 13:30   安徽  


ECF国际页岩气论坛: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正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日,国家能源局公示了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其中,中国石化共5项技术装备入选。这些首台(套)技术装备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能源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而且为保障关键技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推进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化机械副总经理 潘灵永
工程建设公司首席专家 姜晓花
经纬公司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 杨 震
北化院高级专家 赵 瑾
天津石化仪表技术专家 陈庚晓
九江石化技术管理专家 郑京禾
未来,随着这些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将有力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本版特邀请相关企业专家进行访谈,与读者一同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魅力与广阔前景。
■面对日益复杂的地质环境,MSAMR-175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仪器在适应不同地层、岩性等方面有哪些技术优势?未来将如何进行升级迭代,以应对更广泛的勘探开发需求?
杨 震:依托胜利济阳页岩油、川渝页岩气、西北碎屑岩、老区挖潜、海上油田等油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MSAMR-175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仪器解决了薄层、边底水、尖灭、“阁楼油”等复杂非均匀储层高效开发难题,中靶率100%,有效储层钻遇率在95%以上。该技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评价储层优劣,而且能在实钻过程中引导轨迹进入储层最优位置,实现产量最大化。
未来,为应对更广泛的勘探开发需求,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持续升级迭代。一是围绕“深探远探”,拓展地质导向视野。在现有探测仪器的基础上,目前已研发了随钻超深方位电磁波前探测仪器(UD-AMR),经海平面测试远探能力30米、前视距离15米。下一步将聚焦低功耗、耐高温电路,提高电路模块耐温等级、高温环境电阻率和地层边界信号修正技术,提升测量结果稳定性,使系统实现井筒、近井和远井的多尺度测量,最大探边能力由30米拓展至45米,可配套旋转导向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进行仪器组合,为智能导钻提供系统支持。二是围绕“超前预测”,提升地质导向主动性。目前已开发了随钻地质导向资料处理软件,但现有资料处理仍存在固定维度、固定层数的反演模型过度简化或复杂的问题,高效正反演算法、地质建模与解释等仍面临多项技术挑战。下一步,将开发随钻电磁波三维多尺度地质导向系统,搭配旋转导向钻井,提供井筒、近井和远井地质参数探测,实现井眼轨迹智能化控制,为深部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解决方案。
■在“芳烃低温热高效回收技术及配套装备”和“乙烯工程国产安全仪表系统”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过程中,工程建设公司是如何发挥工程“桥梁”作用的?如何有效整合内部研发资源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合力?
姜晓花:工程建设公司是国内首家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工程公司,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公司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围绕国家级、集团公司级战略科技任务,充分发挥70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院士专家团队关键作用,持续强化工程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工程转化与上游基础研究、下游生产应用的衔接,积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组建更多任务型、体系化创新联合体,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合作,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目前,我们拥有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炼油化工流程再造与多能耦合利用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新能源研究中心三个技术创新平台。
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需要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单位的有机结合。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工艺专业要发挥“龙头”作用,从炼化装置的工艺特点出发,联合静设备、动设备、仪表、电气和公用工程等专业一体化统筹推进,同时结合各类装置对装备的需求,整合自有的技术专利、研发成果、技术平台等资源,与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强的企业合作,通过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针对性协同创新,合作开发各类关键装备,通过装备创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技术装备和流程制造业快速发展。
■以九江石化芳烃联合装置为例,“芳烃低温热高效回收技术及配套装备”在节能能耗方面收到了哪些效果?未来,芳烃低温热回收技术还有哪些优化方向和可拓展的应用领域?
郑京禾:九江石化芳烃联合装置采用热能集成深度利用,高效回收低温热,将自产低压蒸汽一部分用于驱动压缩机,另一部分通过升压机组进行升压,用于工艺加热,减少了高品位蒸汽减温减压过程造成的能量浪费,显著提高了装置余热发生蒸汽的利用效率。同时,将自产热媒水用于低温热发电,每小时可发电约3000千瓦时。通过对低温热的深度回收,相较二代芳烃技术,九江石化芳烃联合装置能耗下降了12%,在同类装置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
未来,芳烃低温热回收技术可通过进一步优化低压蒸汽升压技术和装备,将蒸汽压力升至更高,应用范围将更为宽泛。低温热媒水可通过热泵技术转为低压蒸汽,预计热效率可由原来的6%~7%提高为25%~30%,提高4~5倍。
■天津南港乙烯项目首次将国产安全仪表系统应用于大型乙烯工程,对于打破进口品牌技术垄断有何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确保国产系统与大型乙烯工程复杂工艺需求的精准适配性和稳定性?
陈庚晓:安全仪表系统(SIS)是石油化工企业的核心过程控制系统之一。一直以来,大型化工主装置的安全联锁保护依赖国外进口系统,在安全生产自主可控方面存在“卡脖子”风险。天津南港乙烯项目首次将国产安全仪表系统应用于大型乙烯工程,实现了国家重大能源领域核心装置关键控制系统的装备国产化并大规模应用,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工控网络安全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针对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工程规模大、工艺路线多样、控制程序复杂等特点,在项目设计准备阶段,我们制定了涵盖软硬件配置、系统成套、网络安全、组态标准、回路验收、出厂验收和现场验收等方面工程规范及实施标准64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质量控制、测试步骤,对复杂系统应用环境及控制逻辑进行充分测试和验证,确保了国产系统在复杂工艺环境下精准适配与稳定运行。
■国产超纯净聚丙烯原料在直流干式电容器中的首次应用,对打破国外材料垄断、提升我国电力设备自主可控能力有何重要意义?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超纯净聚丙烯在电容器膜等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技术升级方向?
赵 瑾:国产超纯净聚丙烯原料在直流干式电容器中的首次应用,打破了国外企业对高端绝缘材料源头的垄断,使我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这一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再依赖进口,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项目的自主性和可控性,推动了相关产业走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对保障我国电力能源安全及电网设备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新能源、新基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薄膜电容器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同时,超纯净聚丙烯作为关键的原材料,也将迎来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石化将抓住机遇,在催化剂、聚合工艺和树脂产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开发新材料以满足电容器膜薄型化、耐击穿、耐高温等发展需求,并进行放量生产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薄膜电容器行业的发展。
相较其他储能技术,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上有哪些独特优势?未来,石化机械是否计划继续加大在氢储能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有哪些具体的研发方向及目标?
潘灵永:氢储能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方式,利用氢气作为储能介质,通过电解水等方式将电能转化为氢能进行储存,并在需要时将氢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进行释放。氢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环保无污染等优点,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上具有显著优势。环保方面,相比地面的气罐式储存设施,地下储氢设施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同时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和稳定性,能确保氢气储存的安全;经济效益方面,可利用现有地下设施对氢气进行长期储存,以平衡氢能源供需之间的时间差,实现持续稳定的氢气供应。
未来,石化机械将深度融入中国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产业布局,继续加大在氢储运等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快实现系列氢气压缩机、制氢成套装备、加氢配套装备的迭代升级,认真履行平台建设主体责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应用,助力打造闭环式氢能全产业链。




来源:立方石油

编辑:珈沽

— END —

往期推荐:





新疆油田致密油气开发技术重大突破!


重磅!我国油气勘探最新突破!又新增一高产储量盆地


中海油服页岩油气、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重大推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 和 [在看],点这里

ECF国际页岩气论坛
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与常规能源研究平台,提供能源咨询、调研、科技评价与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