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 毕拉河:夯实乡土树种培育根基 蓄力种苗产业多元发展

时事   2025-01-07 18:48   内蒙古  

在这银装素裹的隆冬时节,毕拉河林业公司中心苗圃300 余亩的育苗区仿若一幅静谧的冬日雪景图。皑皑白雪之下,一颗颗蓄势待发的种子,正积蓄着能量,静待春日暖阳。

在育苗队一间2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不见常规的办公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地上平铺着的红白蓝相间的篷布。篷布之上,细沙被育苗工的巧手翻动,一道道规整的垄沟整齐排列。这一切都是为东北红松种子沙储催芽所做的精心准备。育苗技术员王靖瑀仔细测量着细沙的湿度,眉头微皱:“湿度还是高,这两天咱们得多翻几遍,把湿度降下去。”她同育苗工苏桂萍商讨着下一步打算。

起苗装杯。涂智慧 摄

毕拉河林区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要比林区其他地方高一些。独特的森林小气候孕育出别样的生态景观,却也给林木种苗繁育带来诸多挑战。就拿适合北部林区生长的西伯利亚红松来说,每年十月中旬起,便会出现二次生长现象,严重时超 60% 的苗木都会二次生长,越冬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经过我们这一年的尝试,发现东北红松二次生长比例远低于西伯利亚红松。”王靖瑀面带微笑,向记者介绍道。
“繁育东北红松不仅可以解决造林苗木树种单一问题,作为经济树种,经济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今年准备了600斤东北红松种子,准备点播2亩地。”中心苗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慧喜告诉记者。

繁育东北红松只是毕拉河林业公司种苗繁育产业的一个缩影。持续扩繁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黄檗,繁育乡土经济树种山梨,引进紫叶稠李、花楸等景观树种……多元发展的林木种苗产业正在形成。

提及黄檗,那更是毕拉河林业公司一张靓丽的“名片”。中心苗圃正在以每年育苗5亩,新增产苗25万株的速度持续扩繁,已累计生产黄檗壮苗200万株。黄檗以其出众的抗旱特性和高成活率,成为毕拉河林区针阔混交造林阔叶树种的不二选择,已累计栽植约100 万株。去年,黄檗育苗技术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原来我们都是采取在人工苗床撒播的方式育苗,去年换成了精点机垄播,出苗率、整齐度有了很大提高。”刘慧喜告诉记者,人工撒播时密度大,生长速度参差不齐,无法获取足够光照的幼苗就会逐渐死去,而精点机垄播后出苗整齐、生长速度一致,还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作为毕拉河林区独有的乡土经济树种,山梨育苗工作已经在中心苗圃开展了3 年。在当地,山梨用途广泛,尤其是用于泡酒,风味独特,备受青睐。被问及山梨种苗培育缘由,除了出于保护野生资源目的以外,刘慧喜算了这样一笔账:“山梨树生长5年便可以坐果,按每亩栽植50株、每株采收山梨200斤计算,亩产可以达到1万斤,按照去年每斤3元的售价,每亩地经济效益可以达到3万元。”2023年,按照公司统一规划,在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公路两侧栽植了5000株山梨树,几年后,待到春暖花开时,将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刘慧喜还盘算着寻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山梨的附加值,让乡土树种成为公司和当地职工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田间管理。初蕾 摄

去年,他们还将目光转向了道地中草药种苗培育,这是毕拉河林业公司全新的探索方向。中心苗圃育苗团队深知自身经验有限,积极向当地中草药种植户取经,学习他们的种植经验。目前,已种植白鲜、赤芍、苍术、金莲花等中草药 30 亩,为公司下一步开展林药间作、规模化种植道地中草药储备充足种苗。

春秋两季是育苗工最忙碌的时候,尤其是春季,清晨 4 点多,天色未明,工人们便已在苗圃穿梭忙碌,直至晚上 8 点,夜幕深沉,才拖着疲惫身躯收工。“肯定累呀!但是看着绿油油的小苗齐刷刷地长出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回首一年的付出与收获,王靖瑀的眼中满是自豪与骄傲,那是一种对这片绿色生命的敬畏和对种苗产业的热爱。

培育林木种苗超 700 万株,上山造林 320 万株、4.6万亩。一年来,毕拉河林业公司在保障造林苗木充足供应的同时,以乡土树种培育为根基,蓄力种苗产业多元发展。

记者手记:

毕拉河林业公司在保障生态保护建设所需林木种苗的同时,培育乡土经济树种、中草药种苗,为种苗产业勾勒出一幅多元发展的绚丽画卷。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许多像王靖瑀、苏桂萍这样的育苗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这片广袤的林海才得以更加生机盎然。(包文君 李鹏飞 孙琦夫 初蕾)

编辑 | 包文君

一审 | 郭卫岩

二审 | 张林静

三审 | 王晓虹

林海日报
《林海日报》创刊于1953年11月11日,是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机关报,是首家全国公开发行的林业企业报,是全国先进企业报,也是呼伦贝尔地区创刊最早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