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没有淮海战役,原本中央没有在中原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意图,因为中原野战军当时战力还不强。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伤亡不小,重武器损失殆尽,丧失了和国民党中原部队争雌雄的实力,被蒋介石困在一角动弹不得,存在被困死并逐渐消耗光的很大可能性。为了盘活刘邓大军,毛主席打算下一个险招,把华东野战军分兵,一部分让善于打仗的粟裕带领挺进江南的蒋介石集团腹地,由此调动蒋介石在中原的军队部署,让刘邓大军松口气得以恢复战力。
在接到挺进江南的命令后,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粟裕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方案的漏洞,就是在没有根据地且多沟多渠的江南腹地粟裕的部队是没有前途的,不仅不能缓解刘邓大军在中原的困境,还会把江南挺进支队陷于孤军难支的困境。
粟裕根据自己在山东及附近打仗的经验,构思出在中原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战略构想。这个构想非常胆大,但又有具体军情做支撑,还有详尽的方案,粟裕一而再再而三地抗上,据理力争。感谢智慧的毛主席,最终否定了自己的战略构想,选择了粟裕的正确战略构想。
既然整个战略构想和战术构思都是粟裕独自思索,经过毛主席的完善而成,那么毛主席把具体的战役指挥交给粟裕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战役指挥的沟通主要在毛主席和粟裕之间进行也顺理成章了。
当然我们不否认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作用,他们所做出的联络后勤支前等工作也非常重要。
我们就把淮海战役成功的原因分成三部分:
1.战略制定(40%),
2.战役指挥(30%),
3.总前委(30%)。
我个人认为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制定部分,粟裕占了40%中的大部分,可得30%,在战役指挥部分粟裕占了大部分,可得20%,就光这两个部分,粟裕对淮海战役的功劳就占了50%,远高于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