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贵州瓮安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的陈勇被组织选派到茶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职的四百多个日夜,陈勇记了满满两本民情手账,这里面记载着村民从脱贫边缘到稳定致富的可喜成效,记录了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曲折经历,见证了他从一名机关“书生”到驻村“实干家”的蜕变。
俯下身子以村为家
当好村情民意的“明白人”
到村任职后,为快速了解茶海村情民情,他揣着小本子,白天就往田间地头跑,与群众唠嗑聊家常,熟悉村容村貌,晚上提着手电筒走村入户,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宣传惠民政策、倾听群众诉求、谋求发展思路,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仅驻村半年,陈勇便以双脚丈量了茶海村的山山水水,走遍了16个村民组500多户,哪家的瓢大碗小,哪家的牛壮猪肥,哪家的地多粮多,他都了然于胸。
陈勇为群众做生存认证
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次次沟通交流中,他与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驻村帮扶也从“一窍不通”到“一知半解”再到“得心应手”,对乡村振兴逐渐理清了头绪、有了自己的思考。“村里的主导产业是什么?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这条产业路什么时候能修?如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民的饮水安全是否得到保障?”较真的他细细梳理着群众诉求和自己发现的问题,一一向乡村干部及县有关部门咨询请教。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陈勇从未惧怕山高路远,只因茶海村已渐渐成为他的“第二个家”,在那高山处、远路上,有需要他去帮扶的父老乡亲。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当好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人心齐,泰山移”,他深知乡村振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便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打造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他坚持学在前、干在前,与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协商,提出“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发展思路,在乡党委“学思想·见行动·岚事我来办”的基础上,探索“岚事我来办·带着群众干”,充分凝聚党员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发展合力。
陈勇帮助群众采收冬瓜
为筑牢村级人才储备“蓄水池”,他主动联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深入挖掘优秀毕业大学生、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10余名村级后备力量,带头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培养。
为真正将村党总支建设成群众“主心骨”,提升党组织的公信力,他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民兵连等群体作用,引导农村党员、民兵等在调解矛盾纠纷、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
在陈勇的带领下,茶海村党总支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不再是一句空话。
拓宽渠道发展产业
当好强村富民的“领航员”
要稳定脱贫,先强村富民。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稳定脱贫致富呢?陈勇通过走访发现,茶海村茶产业、蔬菜产业等资源相对丰富,他想,绝不能让老百姓捧着“摇钱树”受穷,端着“金饭碗”挨饿。
他与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协商,决定依托茶海村万亩茶园、千亩蔬菜坝区资源,采取“入股分红+效益分红”等方式择优引进贵州超予、贵州子博源等优强企业到辖区大力发展黄瓜、冬瓜等产业,变“各自为战、分散发展”为“联合作战、联社共赢”,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的模式,持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余万元,带动群众就业6万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650余万元,实现脱贫户户均一人就近务工,让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01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150万元。
茶海村冬瓜种植基地
利用“旱改水”工程,带领村“两委”干部采取“稻油轮作”模式,自主发展“水稻+油菜”产业600余亩,辐射带动群众种植1000余亩,实现村集体、群众双增收。
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期。驻村一年多,陈勇早就从一个“异乡客”变成“家乡人”,接下来,他将继续秉持驻村初心,问民需、访民意、解民忧,让茶海村真正实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稳步向前、生活环境整洁有序、文明村风浸润人心,在乡村振兴路上继续书写他的长征故事。
作者:龙集宽(瓮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