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教育·责任
聚焦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二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11月2日至3日,第二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以“人生·教育·责任——聚焦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主题,旨在探索教育创新之路,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效提升。我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陈健率领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参加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承办,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协办。北京、上海、陕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的上千名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参加。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荣誉顾问、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张世平,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张辉武,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教育部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主任任学宝以及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谢东等相关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大会由开幕式、主旨报告、两个平行论坛等部分构成,以主题演讲、教育沙龙、专题报告、学术观察等方式,深度解读教育改革新理念,探讨创新落地新课程,并特别针对一线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了“新课堂教学工作坊”小学专场和中学专场,现场通过精品课例与专家点评,生动真实演绎新课堂,共同追寻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坐标,全面呈现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典型与发展经验。
开幕式
开幕式在巴蜀小学学生原创情境音乐剧“‘创’享未来”中拉开序幕。重庆市渝中区委副书记、区长谢东,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晓君,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聂延军,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张辉武先后致辞。致辞中,专家们围绕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不同实践主体,从国家、学校、教师、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责任义务进行阐释报告,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就是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使人能够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教育进入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荣誉顾问、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张世平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张世平指出,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三要着力解决影响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张世平强调,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特别要注意纠偏补缺、减压释负、根治霸凌等问题,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及一线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多研究、更多实践,提出积极的建议。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烽以“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学校”为主题作主旨报告。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李潇珂分别以“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的课改再深化行动”和“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巴蜀实践”为题作实践报告。王烽强调,高品质学校是“有生活的学校”,即以生活教育实现五育融合,营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基于生活开展家校社合作育人;是“有个性的学校”,即包容个性、尊重差异,鼓励师生清醒、独立、反思,激发师生活力和创造力;是“成长型的学校”,即以开放性、灵活性,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教育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平行论坛一
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
11月2日下午,我校教师参加了由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张帝主持的“平行论坛一”。论坛聚焦“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主题,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燕,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校长李永强,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周刘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李晓琦,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嘉莉等先后围绕课程综合化教学、教研共同体建设、跨学科融合等方面作实践经验分享。讲座聚焦改革探索样本,亲睹 “新课程”个性化样本的落地、生根、长成。
基础教育跨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主任任学宝,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书记、院长刘云生,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主任解慧明,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于伟利等作为“学术观察专家”对本论坛进行了学术指导与引领。几位专家一致认为,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他们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构建教研共同体,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将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教学工作坊
中学专场
11月3日,大会开设了八大“新课堂教学工作坊”。我校教师分别在初中语文、数学、生物、思政学科专场进行了观摩学习。在生动的课堂现场中共生经验、集智共创,以助力学习借鉴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行动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会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主题,聚焦“学为中心”教学方式变革的课堂设计与实施,主要以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作为教学过程的本体或目的,而将教师的教导当作教学过程的条件与手段。通过各学科示例课展示、指导专家点评,强调课堂设计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创设真实且复杂的情境,于情境之中考查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
研修感悟
面对这份弥足珍贵的学习契机,世外沣东一中的研修团队犹如一群渴望破晓的夜行者,怀揣着对教育的无限热忱,踏上了求知的征途。研修的每一刻都专注而虔诚,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大家对知识的珍视。虽然教研之旅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大家的教育前行路。
我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陈健表示:教育就是唤醒希望,让每位孩子绽放精彩。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犹如两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本次学习经历,让我对这两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跨学科实践创新,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他们的思维将变得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显著提升;而教研共同体建设,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教师们可以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分享成功经验,形成互助互学的良好氛围,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赋能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我校骨干教师刘崇坤表示:参加“新课堂教学工作坊(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研讨时,来自重庆、上海和成都的三位数学老师以“代数推理”与“数学活动”为主题呈现了三节精品课。三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我更好地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参考路径。时代在变革,技术在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到新课堂改革中去,勇于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始终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习奋斗。
我校骨干教师高杨森表示:通过教学工作坊的课例学习,在关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思维型课堂等方面,我收获颇深。此次会议专家们的报告主旨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明确了发展方向,我将不断学习借鉴落实新课标、新教材中的行动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我校骨干教师张花蕊表示:本次学术年会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交流机会,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团队协作、意志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今后,我将进一步探索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策略实施和持续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我校骨干教师张宇豪表示:此次有幸聆听与会专家关于跨学科实践创新内容方面的指导,我感触颇深。新时代教育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跨学科实践和创新教学方法,正如大会上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解慧明院长所强调的:跨学科实践创新与教研共同体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新时代背景下的跨学科实践创新,是从课程学习到项目化学习,从单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到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学习,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开放的跨学科学习环境。
砥砺深耕图致远,踔厉奋发向未来。两天的学习观摩,从理论高度和实践路径为我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课程融合建设关键点指明了方向,学校将始终秉持“拥抱每个孩子,拥抱未来世界”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化,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为工作抓手,向实现“师生幸福的百年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力争将学校创建成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认可、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优质公办学校。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文字:陈健、刘崇坤、高杨森、张花蕊、张宇豪
排版:张宇豪
审核:陈 健
签发:陈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