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超级充电宝”:抽水蓄能的绿色新引擎

百科   2025-02-03 20:36   广东  


从南宁出发一路向北,驱车约70公里,走进武鸣、宾阳、上林三区(县)交界的大山深处,抵达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日里,200余名建设者们正在此处坚守岗位,全力冲刺2025年年底投产目标。

“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简单来说,就是挖一个下水库、一个上水库,水库之间通过地下水道连接,中间再建一个地下厂房,控制抽水放水。”南网储能公司南宁抽水蓄能电站高级项目工程师史云吏告诉记者,电站好比一个“超级充电宝”,电力过剩时,把下水库的水抽上来蓄能;电力紧缺时,释放上水库的水进行发电,达到调峰填谷的作用。

沿着蜿蜒的运输洞,深入地下百米,地下厂房内,不少大型发电设备整齐摆放,等待组装。建设者们各司其职,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勘察、测量等工作。

“地下厂房相当于电站的‘心脏’,设备组装工艺至关重要。我们以优良参数为基本要求,持续提高组装工艺水平。”南网储能公司南宁抽水蓄能电站高级项目工程师陈健华介绍,“比如400多吨的转子,组装后,精度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即便是一根头发丝也是穿不过去的。”



据了解,电站有两段竖井,引水上竖井深约240米,引水下竖井深约130米。记者搭上了由钢筋、钢板、钢缆等组装而成的升降电梯,前往引水下竖井底部。

“不用紧张,这里的设备设施都是有安全保障的。”电梯缓缓下行,史云吏胸有成竹道,“我们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人员、机具、作业过程、作业环境等关键要素的安全管理水平,坚决从源头上防控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抵达竖井灌浆作业现场,只见手腕粗细的管道纵横交错,地板、设备、管道、扶手等都覆上了厚厚的水泥。一名施工人员手握喷头,插入竖井壁上打好的孔洞,按下开关,灌入水泥浆,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现场作业空间小、环境湿度高、噪声比较大,施工非常艰苦。我们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灌浆压力和流量,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史云吏说。



走出竖井,驱车直达山顶,高度达92米、顶部长度近500米的上水库大坝映入眼帘。此刻,上水库进出水口的混凝土施工正紧张进行着。

站在水库大坝,放眼望去,建设现场沟壑纵横。不久之后,这里将蓄满水,植被将复绿。电站投运后,这个“超级充电宝”将与大山融为一体,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25亿千瓦时,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万吨。

来源:南网储能

体会

春节期间,200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全力冲刺2025年年底投产目标。这是一场关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责任担当的生动实践。

一、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抽蓄的概念设计到地下厂房的精密施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例如,400多吨的转子组装精度要求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确保电站高效运行的关键。

此外,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也体现了科技的力量。通过实时监控灌浆压力和流量,施工团队能够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同时确保施工安全。这种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提升了工程效率,还为未来的运维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安全管理是工程的基石

在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从人员、机具、作业过程到作业环境,全方位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施工现场条件艰苦,作业空间小、环境湿度高、噪声大,但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同时,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施工过程,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确保了施工安全,体现了科技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抽水蓄能与储能技术
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期待以此平台交流抽水蓄能技术 ,共同推动实现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