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抗拒在河岸边散步,期待看到一些很难看到的野生动物呢?谁不喜欢划着小船顺流而下,谁不喜欢乘着蒸汽船游玩?
7位古典作曲家从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Khovanshchina: Dawn on the Moscow River by Modest Mussorgsky霍万斯卡: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莫杰斯特·穆索尔格斯基)
这是一种神奇的美,穆索尔斯基利用俄罗斯民歌,编织了一张宽阔的木筏地毯,并顺流而下。出乎意料的、令人不安的铙钹碰撞的声音打破了田园诗般的氛围——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然后莫斯科河又恢复了平静宽阔。《Dawn on the Moscow River》揭开了《Khovanshchina》的序幕,故事讲述了Ivan Khovansky和他的军队“旧礼仪派(Old Believers)”为阻止西方摄政统治者为年轻的沙皇彼得夺取王位而展开的斗争。摄政统治者获胜,而Old Believers自杀。故事中的彼得后来成为俄罗斯最著名的沙皇之一——彼得大帝。《Khovanshchina》的悲剧无处不在。穆索尔斯基从 1872 年到去世前一年的 1880 年,用了八年时间创作了音乐和剧本,却没有完成一部可能成为杰作的作品。他也没有完成太多的管弦乐编曲,主要留下了旋律线和钢琴乐谱。每当听到这首曲子,心好像一下子被抓住了,听着,听着,仿佛看到黎明的曙光洒落在静静的莫斯科河,朦朦胧胧的薄雾散去了,河水以及河畔的一切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河流苏醒了,大地苏醒了,莫斯科苏醒了!当然,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穆索尔斯基真正想要表达什么。然而,然这首曲子是对雄伟河流上黎明最美的演绎之一,迫切的钟声和冉冉升起的太阳驱散了清晨的薄雾。没有什么穆索尔斯基更能触动灵魂了。
The Rio Grande by Constant Lambert 格兰德河(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曾经有一段时间,《The Rio Grande》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但如今,这首曲子已不再受欢迎,也许是因为它需要中音萨克斯、合唱和钢琴,还需要一个拥有比一般打击乐更多乐器的管弦乐队——仅打击乐器就有不少于 15 种乐器。如果是这样,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它值得一听。这首曲子改编自希特维尔的诗歌《The Rio Grande(格兰德河)》,是一部充满了切分音和舞蹈节奏以及格什温奇怪回声的欢乐之作。这首诗多次提到乐器和大自然的声音--钟声和鸟叫声、牧歌和法国舞蹈、萨拉班德舞曲、小号和乐队、马林巴琴和定音鼓。非常适合作曲家谱曲。沿着格兰德河驶入城镇,充满乐趣;雷格泰姆音乐响起,不时停下来欣赏风景,直到旅途的惊险和刺激过后,河流奔向大海,音乐也随之消失。
Florida Suite: By the River by Frederick Delius 佛罗里达组曲:河边 (弗里德里克·戴留斯 )《The Florida Suite》是弗雷德里克·戴留斯早期的一部令人愉悦的作品,充满了清新的旋律,但又没有被他后来风格浓郁的和声所淹没。该组曲创作于莱比锡,戴留斯曾到那里学习作曲,该曲回忆了他曾在佛罗里达的柑橘种植园度过的时光。自由奔放的音乐蜿蜒前行,在阳光下度过一个慵懒的午后。酒吧里轻快的三重奏与小划艇的摇摆相映成趣,邀请你踏上小船,扬帆起航,享受一段平稳、从容的旅程。格里格是戴留斯的朋友,他很可能也是这条河边的派对成员之一。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可以与他十多年前为《培尔·金特》(Peer Gynt)创作的配乐《Morning 》相媲美。这首曲子的弧线优美而舒展,优雅地将你从岸边推开,在一段无忧无虑的旅行后毫不费力地再次漂浮回来,再次安顿下来,享受慵懒的宁静。The Blue Danube by Johann Strauss 蓝色多瑙河(小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这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音乐华丽、明快、活泼,通俗易懂。1866年,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写成了充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作品,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平静的前奏让人想起一群跳华尔兹的人听着附近河流的起伏,以此为线索走向舞厅,找到自己的舞伴,开始跳真正的华尔兹。这首华尔兹最令人满意的是前五个音符,通过这五个音符,让人快乐地期待着最高音的出现。它和任何轻歌剧咏叹调一样好,甚至还增加了中断和自由节奏来抓住情感。Vltava by Bedrich Smetena 沃尔塔瓦河(贝德里希·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又名伏尔塔瓦。这首音诗是斯美塔那 《我的家园 》或《我的祖国》 的一部分。它所描写的主题沃尔塔瓦河被捷克民族称为 “母亲河”,乐曲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热烈欢迎。乐曲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两条小溪流过寒冷的森林,汇合起来向远方流去;它流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穿过丰收的田野;岸边传来婚礼欢乐的声音,月光下仙女们唱着蛊惑人心的歌;沃尔塔瓦河从激流中冲出峡谷,在岸边轰响并掀起浪花;它的河床变得宽阔,带着涛涛的波浪在美丽的布拉格旁边流过……整首乐曲以e小调作为主导,结合了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生动活泼。开端先由两支长笛互相衔接奏出波动的音型,不久又加入两支单簧管以同样的奏法奏出与长笛反向流动的音型,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由数条小溪融汇而成的样貌。随后,小提琴深情地奏出贯穿全曲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中间部主题的音乐雄壮、明朗,再现时又通过大小调交替把情感的浪潮步步向前推进。乐曲中圆号和小号奏着狩猎的号角声,象征着沃尔塔瓦河正流过一片茂密的森林,由小提琴和单簧管奏起的波尔卡舞曲则描绘了村民在举行婚礼的欢闹场面。
《沃尔塔瓦河》的旋律感人至深,整个乐队的音色变化丰富而具有形象性,它不仅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典范,也是交响作品中的杰出之作,在各国的音乐厅曲目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Music to the Film Encounter at the Elbe by Dmitri Shostakovich 易北河会师(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既融合了后浪漫主义(如马勒)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纪的不协调音色和创作手法,因此他的音乐作品偶尔会受到官方的争议,尽管如此,肖斯塔科维奇还是被邀请为电影《Encounter at the Elbe》创作音乐,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和美军在易北河的会师。Aïda by Giuseppe Verdi 阿依达(朱塞佩·威尔第)阿依达是埃塞俄比亚公主,是同名歌剧主角。《阿依达》这部四幕七景歌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威尔第所创造的。剧情是根据法国古埃及考古学家芳思华‧奥古斯特‧斐迪南‧马里耶特的原著改编。1880年《阿伊达》於巴黎首演时,威尔第曾亲自担任指挥演出。
《阿依达》描写了交战国双方皇帝的女儿在她们同时深爱着的一位恋人之间所作的生死选择的故事: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东非大陆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战事又起,埃及王手下战将拉达梅斯率部出征,迎战埃塞俄比亚国王阿姆纳斯洛。此时,埃及王女儿阿姆涅丽斯公主爱恋着拉达梅斯,而拉达梅斯的心上人却是阿姆涅丽斯的女奴阿依达。而这位女奴不是别人,正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原来阿依达也是一位公主。
盛大的欢庆场面映衬着凯旋广场上武士们列队凯旋的喜悦。阿依达却在被拉达梅斯所虏的囚犯中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伪装成士兵的埃塞俄比亚国王。败阵下来的国王和公主一筹莫展,打了胜仗的国王和公主则忙于准备赘婿招夫。非常痛苦的拉达梅斯一方面不愿意和埃及公主结婚,另一方面又为阿依达公主身处险境而焦虑。为免两国长期交恶,也为了自由的爱情,他毅然决定放走阿依达父女。
不料,暗中监视的埃及公主阿姆涅丽斯察觉了他们的行动。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拉达梅斯最终被判决活埋,阿依达不愿苟且偷生,事先来到墓穴,决心与拉达梅斯相伴生死。
威尔第的《阿依达》也许更象一部"大歌剧”,但它包含一些私下会面的场景,其表情之深刻使它屹立于同类歌剧之上。
在第一幕第一场快结束时,合唱团唱到“ Su! Del Nilo al sacro,(冲向尼罗河!)”,接着是“ Guerra, guerra, guerra!(战争,战争,战争!)”。这首曲子听上去很熟悉,爱国情怀十足,震撼人心,深受观众喜爱。第三幕发生在尼罗河畔。虽然阿依达在艰难处境中挣扎时唱出了动人心弦的咏叹调,但音乐却不那么出名。《Aïda》自 1871 年首演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地歌剧院的必演剧目。美丽的河流,滋润着心灵,也灌溉着音乐,流向云蒸霞蔚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