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泣行为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有些家长会纵容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出来,有些家长则会严厉禁止,要求孩子硬是忍住眼泪。
这两种处理方式虽然都能暂时止住孩子的哭泣,但长期下去,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爱哭"和"忍着不哭"的孩子,在长大后会存在4个明显的差距。
其中第二种情况下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将来是否真正有出息。
情绪宣泄方式的分歧
那些被允许自由哭泣的孩子,他们会把内心的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脸上。
他们高兴会开怀大笑,难过会痛哭流涕,不加任何掩饰。
这种情绪外向方式有利于及时宣泄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相比之下,那些被禁止哭泣的孩子就相当不幸。
他们只能把所有的情绪深深埋藏在内心深处,对外界保持一副冷静自持的伪装。
久而久之,这些无处宣泄的负面情绪就会像滚雪球般越积越多,最终有可能酿成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
移情和交往能力的鸿沟
善于移情是一个人际交往的重要品质。
那些会痛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体会他人的感受,主动为他人分忧解难。
比如在游戏中,如果有小伙伴不小心受伤哭了,他们就会第一时间上前安慰、开导。
拥有同理心的他们,更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与之相反,长期习惯忍哭的孩子会渐渐养成一副麻木、冷漠的情感倾向。
他们对他人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难以给予共情和体谅,缺乏移情能力。
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变得孤僻寡言,与周围环境渐行渐远,被动地丧失了正常社交的技能。
心理防御机制的鸿沟
生活阻滞和压力重重时,那些可以痛哭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习惯于把所有的不开心统统哭出来,从而迅速释放内心的阴霾,减轻肩上的重担,迎接新的希望和阳光。
而那些被要求忍着不哭的孩子就处于一种高度自我压抑的状态。
他们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严严实实地封存在内心,对外保持一副勇猛精神的假象。
可一旦压力突破了他们的承受极限,就很可能引发突如其来的暴怒情绪或一触即溃的崩溃行为。
意志品质的分化
对于那些爱哭的孩子,家长一般不需要太多的约束,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情绪。
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内心波动的影响,缺乏意志力培养的环境。
反观被禁止哭泣的孩子,为了避免受罚,他们不得不时刻压抑自己的情绪。
这虽然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折磨,但却锻炼出了相当程度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培养出顽强拼搏的气质。
当然,如果自我压抑过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禁止孩子哭泣和压抑孩子情绪,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但更多时候,它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情绪管理和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一味压制孩子会让他们变得孤僻木讷,缺乏同理心,难以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
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真正有出息,在人生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眼泪时,要学会有技巧地倾听、安抚、引导,而不是生硬地予以禁止。
尊重孩子宣泄情绪的需求,用爱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让孩子在自由表达中培养出良好的情商,同时也要循序渐进地教会他们控制情绪的方法。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阳光积极、乐观开朗的人,拥有出众的亲和力和同理心,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行稳致远,真正有出息。
声明: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