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中国高校中,有30%以上的学生感觉学习没有意义,40%以上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种“空心病”现象正在蔓延。
空心病不是临床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其后果可能比抑郁更严重,它正在侵蚀着千百万学子的身心健康。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的表现是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怀疑、困惑和茫然。
患者常常感觉自己活得像“行尸走肉”,毫无动力和活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小王,他原本是河南某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
为了上个好大学,他拼命学习,最后顺利考入了一所211大学。
但是到了大学,他突然觉得人生毫无目标和动力,每天的生活单调枯燥至极,他甚至会逃课呆在宿舍,成绩一落千丈。
我感觉小王患上了严重的“空心病”。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上大学,现在上大学了,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这种状态在很多应试教育地区的学生身上都能看到。
“空心病”何以如此普遍
这种“空心病”何以如此普遍?与当前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有很大关系。
第一,很多家长通过恐吓的方式让孩子学习。
他们制造焦虑、放大焦虑,让孩子觉得不学好就完了。
其实这只能让孩子勉强学习,而无法激发内在动机。一旦环境改变,恐惧消失,他们就会迷失自我。
第二,应试教育过于狭窄,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们天资不同,但都被迫参加同样的竞赛。
这剥夺了他们探索自我的乐趣,也无法激发内在动力。
第三,功利主义思想太重。
孩子们总是被告知要上好大学、要赚大钱,而忽视了个人兴趣和天赋。
一旦功利目标达成,他们就会陷入迷茫。
“空心病”的严重后果
“空心病”看似无害,但其后果极为严重。
首先它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期缺乏目标和动力,极易导致抑郁、焦虑等疾病。
患病学生的大学生活单调乏味,无法享受学习乐趣。毕业后在选择职业上也会比较困难,难以规划职业道路。
另外它也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求学过程中多次变更专业、选择,家庭投入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
如果长期未治,它甚至会殃及一生。整个人生可能在迷茫中度过,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何治疗“空心病”
面对“空心病”困扰,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教育方式,营造激发内在动机的教育环境。减少恐吓,多鼓励、表扬。
第二,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培养,而不只注重分数。
第三,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只是外在的功利目的。
第四,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指导有困扰的学生。
第五,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沟通交流,给予情感支持。
家庭教育在预防和治疗“空心病”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空心病”的产生与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预防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界通力合作,让每一个孩子都在阳光、自信和被尊重中成长,我们才能根治“空心病”这一时代痼疾,让千百万学子绽放生命的无限可能。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
有劳各位点一下“星标”和“在看”,以免没能及时看到之后的文章,万分感谢!
食物、衣服、日用品,还有儿童读物等等,都有大额的优惠券可以领,如果你也想一起“薅羊毛”,可以扫下二维码,我拉你进群 ↓↓↓
加我之后,麻烦给我发送【羊毛】,我就会拉你进群。这样节省你的时间,不然加我的人比较多,我不清楚大家的来意。有劳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