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彩云之南,山水相连。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4060公里的边境线拱卫祖国西南“大前方”。
彩云之南,山川多情。少数民族人口15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傣、佤、彝等26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互嵌互融,亲如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深切关怀、寄予厚望、念兹在兹,谆谆嘱托要进一步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云南省委把边疆党建放在“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中来思考和把握,以建强边疆党建长廊为抓手,不断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边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屋舍俨然,流水潺潺,九曲小巷,四围花香。
这里是景洪市勐龙镇曼栋村曼费村民小组,是傣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很难想象,这样的乡村振兴样板村,也曾因村组干部带富能力不强、在群众中威信不高,被戴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2022年,在一名市级领导联村、一名乡镇班子成员包村、一名第一书记驻村、一个机关单位结村的帮扶带动下,曼费从“软散”中奋起:摸清家底、找准病灶,内抓组织生活、外抓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如今,干群、党群拧成一股绳,一门心思谋发展。”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岩温眉眼带笑。
小村蝶变,串珠成链,生动诠释了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密码”。
“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延伸党建“触角”、丰富“神经末梢”,一手抓“头雁”培养、一手引“归雁”还巢,多措并举筑牢边疆基层战斗堡垒。
“扩先、提中、治软”,延伸党组织“触角”——
三年时间,集中攻坚!云南查漏洞、强弱项、补短板,开展专项行动,推动374个抵边村100%建立了党支部,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在边境县乡村三级全面建成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云岭先锋”党群服务中心,一大批边民党员亮明身份,有了服务群众的舞台。
“亮了身份、领了岗,为群众办事更有底气了。”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文山市德厚镇乐西村委会坝头村老党员姚文光一脸自豪。
育“头雁”、引“归雁”,培养发展领路人——
据2018年的统计,云南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三成,村干部整体学历偏低、能力素质不高、活力不足,成为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瓶颈。
痛定思痛,问诊开方。云南突出抓好抵边村“两委”班子建设,“一肩挑”比例从上届的31%提升至99.01%。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解决村干部待遇偏低、岗位设置混乱等问题。抓“头雁”培养,实施村干部学历、能力水平“双提升”计划,为村干部充电赋能;引“归雁”还巢,逐村建立人才回引清单,确保每个抵边村每2年至少回引1名优秀人才,蓄足源头活水。
资源倾斜、人才集聚,凝聚发展合力——
“锯口要平滑,切忌撕裂韧皮部。”澜沧县古茶园,科技特派员陶仕科手把手教茶农茶树嫁接方法;“能办的一刻也不耽搁!” 腾冲市团田乡,碰头会上,9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晒工作实绩、比作用发挥……
凝人心、聚合力,方能建强战斗堡垒,推动边疆发展。云南多措并举,派强用好2.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乡村振兴“新力量”计划,深入开展“组团式”帮扶,深化“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动人才、资源向边疆地区倾斜,进一步建强战斗堡垒、迈稳边疆发展步伐。
建强边疆党建长廊,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落到边疆党员群众头上,最迫切的就是发展。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了让边疆各族群众更加幸福安康,云南做足“边”的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特色种植养殖、边贸加工、文化旅游等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找准定位,让“开放”成为有力支撑。云南在边境陆路口岸和边(跨)合区,全面开展党建强、发展强“双强口岸”争创,与抵边村党组织共抓党建工作、共保便捷通关、共享发展资源。
滇西南,沧源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和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隔桥相望。站在村文化广场,边境内外风光一览无余,村党支部书记鲍艾保心潮澎湃,“我们村建了商贸物流区,作为永和口岸的配套设施,未来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滇东南,南溪河公路大桥,一头连云南河口,一头接越南老街。“过去,都是自行车推货过大桥,费时费力不说,也给口岸出入带来压力。”河口县河口镇曼章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玉龙回忆。为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实体化、组织化、规范化,河口县推行“党组织领办公司促边民互市贸易”模式,去年以来,全县参与交易边民26万人次,人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
立足实际,让“产业”成为持续之基。云南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培育壮大基础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
奔西双版纳,循一叶茶的馥郁芬芳。贺开山上,云雾缭绕,茶叶青翠,坐落于古茶山中的“云端集市”宛如仙境!今年3月,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采取“党建+村企联建”的合作模式,成立了勐海县古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线上建立“数字茶仓”、线下打造“云端集市”,双线助农增收。
入普洱,跟一颗牛油果“漂洋过海”。牛油果产业收益按农户、技术企业各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共享40%的比例分配——加入了“334”联农带农机制,前不久,孟连县芒信镇芒信村26户果农从合作社领到了分红,最多的一户分红3.35万元。
探临沧,把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耿马县深化“政产党建联盟”,筑牢产业根基、优化党政服务,延伸蔗糖产业链条,带动产业由粗到精、接“二”连“三”,打造千亿元级蔗糖产业。
生态优先,让“绿色”成为亮丽底色。云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
雨后的景迈山,丝丝清凉,令人倍感舒适。拾级而上,不时看到民族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立牌和相关介绍。景迈山的发展也曾走过弯路。当地曾试种密植高产的台地茶,产量虽高,品质却跟不上,是在党组织带领下,茶农才找回了“林下茶”生态种植传统。“茶叶品质提高了、不愁卖了,还吃上了旅游饭。”澜沧县惠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阳崇刚介绍,景迈山去年成功申遗以来,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旅游收入3.38亿元,同比增长184%。
如今,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已创建一项主导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幅兴边富民的幸福画卷已然绘就。
不到10年,孟连县景信乡回俄村的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从600亩增加到1.6万亩。“产业推得快,离不开‘宾弄赛嗨’!”指着村头墙上的4字标语,回俄村党总支书记岩相解释,傣语中,“宾弄”意亲戚,“赛嗨”是朋友,“宾弄赛嗨”就是指傣族与周边拉祜族、佤族群众结交的“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
一声“赛嗨”情深似海,折射共同富裕的路子,见证团结奋进的步子。云南创新基层治理手段,以村规民约、网格管理为抓手,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真正实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普洱民族团结园的义务讲解员方财兵,形容民族团结是水、是空气,“身处其中不觉得有啥,可一旦少了民族团结,所有人都要停下手里的活,先化解矛盾”。
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曼拉村民小组的老人们,对此深有感触。曾经的曼拉,酗酒成风、斗殴频发,是一纸村规民约,给村庄带来了改变。
“红白事、传统节日宴请亲朋好友不超过晚上12点”“积极参加劳动,展示良好精神风貌”……起初,曼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岩温龙起草的“曼拉十条”,只有6名党员签字。正赶上村里要整理土地,没想到,岩温龙的父亲带头反对,还缺席了村民大会。岩温龙没有犹豫,“刀刃”向内,当着全村人的面,让其缴纳了20元违约金,力证村规效力。美化环境、硬化道路、发展产业……如今的曼拉村民,在自我管理和约束中,团结拼搏、共建家园。
推动“曼拉们”团结发展的活力因子,除了“硬”起来的村规民约,还有“软”下来的网格服务。
为彻底拆掉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心墙”,云南建立了党员包户为主的网格化体系,落实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聚集活动必到,困难家庭必访、留守家庭必访、长期外出返乡必访、新分户家庭必访的“三必到四必访”制度,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解,也很朴素,“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生活品质的提高,既靠党的好政策,也靠咱们一起团结拼搏、努力奋斗!”深秋夜,凉意阵阵,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火塘会”,却开展得如火如荼,党的二十大代表、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正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村民同感信心满满,“工作门口找,生病有医保……党的政策好,我们信心足,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强化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才能教育引导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边实践边总结,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云南探索出抓党建促民族团结“五用工作法”。“用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用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用爱国故事感召群众、用身边典型引导群众、用民俗活动团结群众,促进各民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云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当下,云南8个边境(州)市已全面创建成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点串线、连线成片,遍开民族团结绚丽之花。
清晨,沧源县糯良乡贺岭村,浓雾还未散去,173、174号界桩静静矗立在中缅国境线上。
刀里二级边境联防所,身着迷彩服的佤族汉子赵艾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控画面,定时向上级指挥中心报告情况。作为联防所轮值联防员、五级段长,赵艾召的使命不仅是值班值守,他还负责173号至174号界桩第五段的巡逻。“守边境、护家园,是我的应尽之责。”他说。
健全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才能切实维护边疆稳固。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云南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党委统领、政府推动、军队带头、警方助力、全民参与,边防管控不再是职能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方来援的“大合唱”。
——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守边境。临沧市将近300公里的边境线划分为责任段,1600多名市县乡村组长同心守边。
——在边境乡镇全覆盖成立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由乡镇党委统一调度。红河州在13个边境乡镇成立联合指挥中心,整合资源力量,构建“统一指挥、专兼常备、反应灵敏、平急结合”的响应体系。
党政军警民团结协作,共同守边、护边、固边、稳边,祖国西南边陲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
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家家户户国旗飘扬。
守边固防,人防是关键,物防是基础,技防是支撑。云南推动“智慧党建”与“智慧边防”有机融合,依托“云岭先锋”信息平台,点对点向抵边一线党员推送信息、发布指令,边境管控从“人海战术”向立体化防控体系升级。
“请党放心、强边有我”“有国才有家,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祖国土地,一寸都不能少”……滇疆一线,党旗猎猎,誓言铮铮,党员群众国家、国门、国土、国民、国防意识教育持续增强,涌现出罗光柱、普玉忠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吞静、蔡晓东等优秀党员干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苍苍莽莽中行走,于村村寨寨间追问,凝眸回望,满目苍翠,满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