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议会欲对1840年《威坦哲条约》(又名《怀唐伊条约》)重新修订一事引发巨大争议。《威坦哲条约》诞生比新西兰建国还早了60多年,至今仍是该国民族政策的根基,其文本内容涉及大量毛利人基本权利问题。新修改方案《条约原则法案》颁布后,先是有毛利议员公开撕毁草案副本,紧接着首都惠灵顿近日就迎来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数万新西兰民众走上惠灵顿街头抗议新修改方案《条约原则法案》。路透社
惠灵顿街头19日人头攒动,数万名抗议者集结后向议会大厦行进。游行队伍当中,不少示威者高举毛利旗帜,高喊“毙掉那部法案(即《条约原则法案》)”。多家媒体注意到,新加冕的毛利女王也参与了活动,其发言人称:“女王本人很愿意就毛利人的地位以及新西兰民族团结等问题展开对话,但她无法接受破坏条约(即《威坦哲条约》)的单方面进程。”将矛头直指新西兰议会。此外,在新西兰议会上跳毛利战舞、当众撕毁草案副本的女议员克拉克也在游行队伍中。
据警方反映,19日的抗议活动场面还算“太平”,只有一人被捕,另有一人被送医治疗。
据新西兰官方估计,参与这场游行的人员约3.5万,可能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而《新西兰先驱报》等媒体认为实际人数超过了5.5万,近十余年间唯一能与之匹敌的只有2010年的国家公园开矿抗议事件,那一次约有4万人参与示威。
事实上,截至19日,这场游行已经持续了9日,跨越了1000多公里。很多抗议者是从新西兰最北端一路驾车南下,专程赶赴首都声援。一位名叫科莫那的抗议者表示,这场活动让不同背景的国民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体现了国家“真正的力量与自豪”。她谴责现任政府的民族政策“荒诞不已”,称《威坦哲条约》是新西兰的“宪法文件”。
据了解,《威坦哲条约》是1840年英国王室与500多名毛利酋长签订的重要协议,在确立英国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毛利人的土地权益与文化传承。严格来说,《威坦哲条约》并非法律文本,更像是一部“合作协议”,只不过其中的一些纲领、准则后来被写入新西兰的国家法律。对于新西兰政府而言,《威坦哲条约》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少数民族政策指南”。但另一方面,这份文件也存在不少漏洞。比如当时的毛利语中并不存在“主权”的概念,条约缔结之初,毛利人误以为他们出让的是“治理权”,因此在该条约的英文版和毛利语版里,诸如此类的重大偏差至今未被纠正,且长期存在争议。
鉴于上述问题,新西兰行动党将重新定义《威坦哲条约》作为核心执政议程,并起草了《条约原则法案》。在该党派看来,这部条约在新西兰创造了一个“双重体制”,让毛利族群获得了其他种族无法企及的法律、政治权利甚至特权待遇,誓言要结束这种“种族差异”。然而,新西兰威坦哲委员会评估发现,行动党最新法案中的内容对毛利人形成了“排挤”,同时减少了毛利人的权利和政府义务,这些显然有悖于原条约精神,不利于民族团结。委员会甚至直言,如果这部法案写进了法典,就等同废除《威坦哲条约》。
行动党于11月7日发布了《条约原则法案》的草案,短短3天就引起了举国抗议。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直言,强行推进这部法案的结果就是“引发内战”。
本月14日,这份草案虽然在一片争议声中通过了一读,但各主要党派均表示不会为它投票。新西兰工党、绿党和毛利党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新西兰总理拉克森阻止这项立法议程,痛斥该法案具有“分裂性”,称它所迎合的正是“危险、反动的势力”。
尽管拉克森承诺该法案不会成为法律,但他仍然因允许该法案在议会进行辩论而受到谴责。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