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由寒起,体内有寒气的人,身体常有6种不适,7个方法驱寒养阳

百科   2024-12-26 17:32   山西  

小李是一位28岁的年轻上班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工作非常繁忙,经常需要加班熬夜。平时为了赶时间,她经常点外卖,而且偏爱冰镇饮料和凉拌菜。

夏天的时候,办公室空调温度很低,她也只是穿一件单薄的衬衫。最近一段时间,小李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

  • 怕冷: 即使在不太冷的天气里,她也总是手脚冰凉,晚上睡觉手脚都暖不热。

  • 精神不振: 白天总是感觉疲惫乏力,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也下降了。

  • 消化不良: 经常感到胃胀、食欲不振,偶尔还会拉肚子。

  • 月经不调: 之前的月经周期还算规律,但最近几个月开始变得不准时,而且经期腹痛也比以前严重。

小李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医生建议她注意休息和饮食。后来,她咨询了一位中医朋友,中医朋友告诉她,她这是典型的“体寒”表现。

中医说的体寒究竟是什么“寒”?

中医所说的“体寒”,并非单指字面意义上的“身体感觉寒冷”,而是一个涵盖了多种病理状态的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人体阴阳失衡,阳气不足,导致机体功能活动减弱,从而产生一系列寒性表现的病理状态。这种“寒”可以理解为机体功能活动的低下、衰退,以及对外界寒冷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因此,体寒的人常常表现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阳气者,若天之日,失其所则折寿”。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具有温煦形体、推动脏腑功能活动、防御外邪入侵等重要作用。体寒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足,导致机体温煦功能减弱,脏腑功能活动低下。这种阳气不足可以是先天禀赋不足,也可以是后天因素导致,例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久病耗伤等。当阳气不足时,机体就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者自身产生内寒,从而形成各种寒性病症。因此,中医治疗体寒,重在温补阳气,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体寒,身体有哪些表现?

1、怕冷、手脚冰凉

体寒的人常常感到怕冷,尤其是四肢冰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手脚也会保持冰冷,或者容易感到寒冷。冬天尤其明显,冬季不敢穿得少,总想穿得更厚,感觉身体不能保持足够的热量。

2、面色苍白、无光泽

由于阳气不足,血液的循环受阻,面色往往呈现苍白,皮肤缺乏血色和光泽。体寒的人常常脸色暗淡,缺乏健康的红润感。

3、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体寒的人通常缺乏充沛的体力和精力。由于阳气不足,体内的代谢和能量转换效率低下,容易感到疲劳,精神也不容易集中,工作和生活中的活力不足。

4、腹部冷痛、消化不良

体寒的另一个常见表现是腹部冷痛、胃脘不适,或者消化功能差。由于寒邪入侵脾胃,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体寒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者便秘等症状。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常常会有胃胀、腹部寒冷的感觉。

5、月经不调、经期延迟

女性体寒,特别是子宫寒冷,容易影响月经的规律。表现为月经推迟、量少或痛经等。中医认为,寒邪可阻碍血液的流动和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经期问题,痛经通常是因为寒气凝滞在子宫,导致经血不畅。

6、舌质淡、脉象沉弱

体寒者的舌质通常呈现淡白色,舌苔较厚且湿滑,脉象则偏沉弱。沉脉通常是指脉搏较深,摸不到表面,说明体内的气血循环较差,阳气不足。

百病从寒起,哪些坏习惯会导致体寒?

1. 嗜食生冷寒凉之物:

这是导致体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和寒凉属性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内寒。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体寒体质。

影响: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胃阳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得不到充足的濡养,就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消化不良等症状。

2. 贪凉喜冷的环境:

现代人生活离不开空调,尤其在夏季,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中,或者经常吹冷风,都会使寒邪侵入人体。

影响: 寒邪侵袭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出现肢体冰冷、关节疼痛、颈肩酸痛等症状。女性还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3. 衣着单薄,不注意保暖:

有些人为了追求时尚,即使在寒冷的天气也穿得很少,或者经常穿露脐装、短裙等,导致身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影响: 身体受寒,尤其是腹部、背部、足部等部位受寒,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各种疾病。例如,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胃痛、腹泻;背部受寒容易引起腰背酸痛;足部受寒容易引起感冒、关节疼痛等。

4.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动则生阳”,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阳气。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阳气不足,从而形成体寒。

影响: 久坐不动还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5. 熬夜,作息不规律:

中医认为,夜晚是阴气盛的时候,人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以养护阳气。长期熬夜会耗伤人体正气,导致阴阳失衡,容易出现体寒。

影响: 熬夜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加重体寒症状。

6. 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或过度劳累,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体寒。

影响: 精神压力还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加重体寒症状,并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7. 洗头后不及时吹干:

洗头后头发湿漉漉的,很容易受寒,尤其是晚上洗头后不及时吹干,更容易导致寒邪侵入头部。

影响: 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较为集中,头部受寒容易引起头痛、头晕、颈肩酸痛等症状,长期如此也会导致体寒。

寒气重的人,日常可以通过哪些方法驱寒养阳?

寒气重的人,身体常常表现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驱寒养阳是改善体寒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不妨一试。

1、饮食调理:

饮食是补充阳气的重要来源,应以温补为主,避免生冷寒凉之物。

多食温热食物: 如羊肉、牛肉、鸡肉、生姜、葱、蒜、辣椒、红枣、桂圆等。这些食物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

避免生冷寒凉: 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西瓜、苦瓜、绿豆等。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加重体寒。

药膳调理: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膳进行调理,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鸡汤等。但药膳应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食用。

注意烹饪方法: 烹饪时可多采用炖、煮、煲等方式,以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使其更易于消化吸收。

2、起居调摄: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身体抵抗力。

注意保暖: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要注意腹部、背部、足部的保暖。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寒冷环境中。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夜晚是养阴的时候,熬夜会耗伤人体正气,导致阴阳失衡,加重体寒。

避免受寒: 洗头后要及时吹干,避免湿发受寒。避免淋雨、涉水等,以防寒邪侵入人体。

3、运动锻炼:

“动则生阳”,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阳气。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注意运动时间: 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运动,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来补充自身阳气。

4、经络穴位保健:

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的作用。

常用穴位:

  • 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

  • 气海穴: 位于脐下一点五寸,具有补气益肾、温阳固脱的功效。

  • 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具有健脾益胃、扶正培元的功效。

  • 涌泉穴: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具有滋阴降火、温补肾阳的功效。

按摩方法: 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3-5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

艾灸方法: 可用艾条或艾柱进行艾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润为宜。艾灸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5、情志调理:

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加重体寒。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乐观的心态。

学会释放压力: 可通过听音乐、看书、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6、中药调理:

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可服用一些具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肉桂、当归、黄芪等。

7、泡脚:

用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暖身体,驱散寒气。

加入中药: 可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艾叶、花椒等中药,以增强驱寒效果。

注意水温和时间: 水温以40-45℃为宜,泡脚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结语:在中医中,体寒主要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面色苍白、消化不良等症状。其成因主要与阳虚体质、外界寒邪、脾胃虚弱等因素相关。通过中医的温阳补气、食疗、避免寒凉食物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体寒症状,改善身体健康。


铠甲护士
每日健康科普,分享护士见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