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俗称心脏病发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我国的心梗发病率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3.3亿,即每5人就有1人患病;心梗的发生越来越多,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为什么心梗这么常见?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心脏就容易出问题。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喜欢熬夜、抽烟、喝酒、吃高油高盐的食物,这些习惯都会增加患心梗的风险。
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患心梗的风险也会增加。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增加患心梗的风险。
除了发病率高,心梗的死亡率也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每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超过百万,且死亡率较高,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
现在正值冬季,而 冬天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除此之外冬天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这些疾病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梗风险。
什么是心梗,心梗的诱因有哪些?
心梗,说白了就是心脏病发作。咱们的心脏就像个不停歇的泵,给全身的器官输送血液。而心梗,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堵塞了,导致心脏缺氧,就像心脏被“憋”住了。
心梗的诱因有哪些?
心梗的诱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管硬化: 就像水管用久了会生锈一样,我们的血管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硬化,里面的内壁变得越来越粗糙,容易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像个小疙瘩,堵在血管里,血液就过不去了。
高血压: 高血压就像个“捣蛋鬼”,它会一直给血管施加压力,让血管壁受损,更容易形成斑块。
高血脂: 血脂高了,血液里就会有很多“垃圾”,这些“垃圾”粘在血管壁上,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斑块。
糖尿病: 糖尿病会损伤血管,让血管变得脆弱,更容易发生堵塞。
吸烟: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壁,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肥胖: 肥胖会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加重血管负担。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变慢,更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
压力过大: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不良饮食: 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血管硬化的风险。
遗传因素: 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心梗来临,睡觉时有何表现?
心梗来得悄无声息,尤其是夜间。大约三分之一的心梗患者会选择在夜晚或凌晨发作。由于夜间人们的警惕性较低,加上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夜间心梗往往更加凶险,死亡率也更高。
为什么夜间更容易发生心梗?
1. 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交感神经活动降低: 夜间,我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交感神经的活动会降低。交感神经负责调控我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当它活动降低时,血管的收缩能力也会减弱。
血管张力降低: 血管张力降低意味着血管壁的压力变小,更容易发生痉挛或者堵塞。
2. 血小板活性增加
血液浓缩: 睡眠时,身体的水分会不断流失,导致血液浓缩,血小板的活性会增加。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血小板活性增加,就更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梗。
为什么夜间发生心梗危害更大?
察觉困难: 夜间,人们通常处于睡眠状态,对身体发出的信号感知力较弱,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到心梗的早期症状。
就医不便: 夜间,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即使察觉到异常,也很难及时得到救治。
缺血时间更长: 夜间心梗往往发现较晚,导致心肌缺血的时间更长,心肌损伤的程度也更严重。
猝死风险高: 夜间心梗猝死的风险更高,因为患者可能来不及呼救或被发现。
心功能损害严重: 由于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心功能损害往往更严重,预后较差。
那么,睡觉时出现哪些信号提示心梗发作了?
睡觉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心梗的信号可能不太明显,但我们还是可以留意一些异常情况:
1. 胸部不适:
胸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压榨感、紧缩感,有时会放射到手臂、肩膀、颈部或上腹部。
胸部不适: 除了疼痛,还可能出现胸部发紧、发胀等不适感。
2. 呼吸困难:
气短: 感觉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
呼吸急促: 呼吸频率加快。
3. 心悸:
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心跳突然加快或跳动不规律。
4. 其他症状:
出冷汗: 突然感到全身出冷汗。
恶心、呕吐: 有些人会感到恶心、呕吐。
头晕、乏力: 感觉头晕、全身乏力。
焦虑不安: 心情焦虑不安。
需要注意的是:
疼痛部位不固定: 心梗引起的疼痛并不总是发生在胸部正中间,也可能出现在肩膀、手臂、颈部、上腹部等部位。
症状可能不典型: 有些人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而是表现为其他不适症状,如胃痛、背痛等。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对疼痛不敏感,心梗的症状可能不太典型。
如果在睡眠中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叫醒他人,并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