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专业 专心 有态度
25年央视春晚节目背后的思想政治考点和试题训练
一、主要精彩节目回顾和命题猜想
1.视觉秀《迎福》为蛇年春晚震撼开场。作为首个非遗春节,开场视觉秀集合多组非遗,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绳结技艺、北京绢花、扬州绒花、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潍坊风筝、温州螺钿、成都漆艺。舞台背景中融入了传统的“非遗”元素,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场舞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展示,让观众在欢乐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命题主题猜想: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和自觉、保护文化遗产价值
②央视春晚的《栋梁》是一档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节目,创作背景是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节目以此为契机,结合“春节”申遗成功的文化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古建筑宛如一座座沉睡的宝藏,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榫卯相扣,科枓栱交错,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匠心。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守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让古老的智慧在岁月的流转中熠熠生辉,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命题主题猜想:文化遗产保护、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继承、两个结合
3.《秧BOT》是一档创意融合舞蹈节目,节目通过5G+边缘计算技术,实现了机器人与人类舞者的毫秒级响应,形成“人领机随”的共生关系。它们与人类舞者完美互动,展现出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节目不仅彰显了现代科技的魅力,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次“赛博秧歌”惊艳亮相,不仅仅是一次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展示,更为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命题主题猜想:人工智能、传统与现代、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等
4.小品《花架子》讽刺“层层加码”现象,莫让形式主义成基层负担。在小品《花架子》中,李总为了追求表面的“政绩”,大搞形式主义,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毫无实效。他把工作重点放在拍照、宣传上,却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华而不实的行为最终被戳穿,引发了人们的反思。这个小品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图虚名,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才能真正赢得认可。
命题主题猜想:实事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
5.央视春晚的歌曲《我的家》,由四十多位生态文明建设者代表共同演唱,歌词中“我的家,到处都是绿的”展现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描绘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全国林草基层工作者代表用质朴的歌声,讲述着从沙漠到绿洲的奇迹。他们用双手种下希望,用汗水浇灌未来,让曾经的荒芜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祖国的山川大地披上绿装,让美丽中国成为现实。
命题主题猜想:生态文明思想、奉献精神、两山理论、美丽中国建设等
6.央视春晚的节目《孤勇者》由歌手陈奕迅与多位奥运健儿共同演唱,表演中还融入了奥运选手在赛场上运动时的音效,如游泳的打腿声、羽毛球的击拍声等,让观众回忆起他们在赛场上的高燃瞬间。熟悉的旋律中,奥运健儿们用拼搏的身影诠释着“孤勇”的力量。他们曾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用坚韧与勇气挑战极限,正如歌词所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他们虽未站在聚光灯下,却用汗水与拼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去追逐梦想,去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孤勇者”。
命题主题猜想:拼搏奋斗、追逐梦想、平凡英雄、奥运精神
7.央视春晚的歌曲《伟业》由3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代表共同演唱,他们中有辛勤耕耘的农民、默默奉献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医生、锐意进取的科技工作者,还有逐梦星辰的航天科研人员。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曲新时代劳动者奋斗的赞歌,展现了平凡岗位上的伟大奉献,激励着每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中国人,用汗水浇灌祖国的繁荣伟业。
命题主题猜想:个人与社会、劳动精神、个人与家国、个人梦和中国梦关系等
8.央视春晚的歌曲《一起 China Fun》由李宇春和易烊千玺共同演唱,通过欢快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向全球观众传递出“全球同庆中国年”的温暖与欢乐,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包容,也向全球朋友发出热情邀约欢迎来中国“打卡”,共度中国新年。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命题主题猜想: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文明交流与互鉴等
二、春节主题试题专题训练
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过年看春晚是国人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时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命意识、伦理道德、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2024年12月初,中国申报的“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的瑰宝。春节申遗成功:
①是促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的重要标志
②对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赓续中华文脉意义重大
③有利于学习借鉴一切丰富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④为非遗保护提供中国经验,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乙巳蛇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主标识(见下图)巧妙地采用了融合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纹、蛇纹等诸多文化元素为一体的两个“巳”字,以对称的方式排列,寓意美好,该主标识一经发布便备受好评。
乙巳蛇年春晚主标识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融合艺术创新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③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意蕴,展现了先进文化新面貌
④生肖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近年来,每逢春节,许多国家和地区便同时进入“春节时间”,越来越多国家的政要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A.外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不断加深
B.反映时代风貌的民族文化才能具有恒久魅力
C.促进文化发展需要不忘本来,坚定文化自信
D.人民群众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4.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乡愁津市》唱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勾起大家对家乡美食、老街、老邻居的乡愁,让在外漂泊的游子眼眶湿润。由此可见:
①家乡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待
③文化是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物质结果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期间,人们逛庙会、闹社火、赏花灯……丰富的社区实践活动持续到正月十五。春节申遗成功:
①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②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③增进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
④证明了中国人民智慧引领世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继春节被定为联合国假日后,2024年 12 月 4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 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①作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之一,中国引领着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通过科学、教育及文化来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③春节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
④春节越来越被世界所熟知,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中华文化标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秦代兵马俑、唐代伏睡女俑……不同朝代的陶俑以各异的造型“跳”出展柜,焕发出鲜明个性和生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肢体戏剧《俑立千年》,以博物馆为媒、以俑为介,结合“科技十影像”的手段,借助“戏剧十肢体”的表达,帮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更好地理解国宝的文化价值。该作品一经推出,便收获较高票房,成为观众了解陶俑文化的重要窗口。
该创作:
①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激发了文博行业创造活力
②跨界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新场景,拉近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③在活态展示与创意传播中丰富了陶俑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认同感
④融通中外多种文化资源,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近年来,我国非遗传播实践的覆盖面、纵深度不断拓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方向:一是兴建各级非遗馆,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二是促进非遗新媒体传播,聚力培育品牌传播项目:三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旅游业成为传播非遗的广阔平台;四是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这些举措说明:
①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②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提高了文化服务水平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④基于实践的创新才能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随着土地解冻,雨水滋涧,春雷始震,动物从冬眠之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忙碌开始的时节。由此可知:
①春雪始震、蛰虫苏醒与春耕播种的联系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将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④古人依据节气的物候变化把握自然变化规律,掌握农时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当中国民歌《兰花花》遇上世界文化遗产、秘鲁名曲《山鹰之歌》,中国歌手与世界知名男高音以歌会友,中国民族乐器唢呐与秘鲁民族乐器排箫音律和鸣,文化的交流碰撞带来惊喜。这说明( )
①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中秘两国文化交流互鉴
③赋予中秘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④推动中秘文化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3.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木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 )
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
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从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再到文化强国、海洋强国、金融强国,新时代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百年的逐梦征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工程
③中国人民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25年央视春晚确山铁花、庆阳剪纸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等多个非遗代表性元素在AR、裸眼3D等创新形式下焕发新生让传统文化变得活灵活现。春晚非遗技艺获得认可是因为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
②文艺工作者整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
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5年西藏定日发生后社会各方力量紧急驰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已接受各方捐赠意向超过7500万元,各个公益平台筹集多方资源支持灾区;受灾群众在除夕之夜能够在温暖房间看央视春晚。据此可以看出( )
A.促进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B.坚持共同繁荣的民族方针,促进协调发展
C.畅通了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D.实施对口支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8“我们有能力带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由此可见:
①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勇于追梦
②中国梦是追求幸福梦,根本归宿在于人民群众
③青年要把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融入人生理想中
④中国梦的源泉在于人民,成就于人民的通力合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饶有兴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等制瓷技艺流程,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文化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创新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2024年春节前夕,湖北遭遇“天上是雨,落地为冰”极端天气,不少人受困高速公路。天寒地冻之际,有附近村民免费发放食物与开水,也有村民发现商机,提供有偿服务,泡好的方便面10元一桶,开水5元一杯,解决了众多受困者的燃眉之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相助,宜大力提倡
②救人急难,有偿服务,兼顾多方利益,亦是雪中送炭
③有偿服务实属“趁冷打劫”,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无私相助,乐于奉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