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教育   2025-02-06 09:09   山东  

政治 | 专业  专心  有态度  

▐ 欢迎关注☟☟☟
来源:网络   致谢!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答题模板

一、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 、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即唯物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即唯心主义

2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可知论;认为思 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即不可知论

二、解释和评价三种唯物主义(经常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 上是对的,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且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 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奠定阶级基础;2、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实践是马哲的核心观点、首要观点

2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3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4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 、与时俱进是马哲独特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世界观+方法论+材料)

一、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角度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还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抄材料)

2 、规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事物固有规律,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还具有反作用

2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抄材料)

三、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角度

1 、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一方面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另一方面意 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3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四、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革命热情同严 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唯意志主义与因循守旧思想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答题模板:世界观+方法论+材料

一、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特点角度

1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 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 、联系具有多样性,表现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进行转移

二、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角度

1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和支配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最终实 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状态

2 、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部分功能影响整体功能,有时关键部分决定整体功能。要求我们重视部分 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从系统优化的角度

1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最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

四、从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角度

1 、质变离不开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做好积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同时如果 质变还未到来,请耐心等待

五、从发展的趋势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角度

1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求

我们热情、悉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发展壮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2 、新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迎接挑战,解决困难 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勇于克服困难,又要对未来满怀信心

六、从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关系角度

1 、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基本属性。一方面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

结;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求我们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 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七、从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角度

1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大题答题模板

一、从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几条筛选使用,尽量都写,再抄材料)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抄材料)

3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抄材料,结合材料分析哪些体现相应特点)

4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正确的认识(抄材料)

5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要求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注意真理发生的条件,一切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抄材料)

6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抄材料)

二、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应抄材料,有时也会把这一点拆成对应四点,根据情 况而定)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抄材料)

三、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或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或唯物史观角度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材 料分析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抄材料)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错误 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抄材料)

3、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抄材料)

5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坚持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6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 开放。

四、从《社会历史的本质》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物质生产实践构成经济领域、社会变革实践构成政治领域、 科学实验活动构成文化领域(抄材料)

、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 匙 ”(抄材料)

五、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抄材料)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人类社会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抄材料)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

六、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抄材料)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 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抄材料)

七、从《社会历史的主体》角度或人民群众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抄材料)

2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 、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抄材料)

八、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得胜 利的重要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2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3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的生命线。

4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来到群众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 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答题模板

一、从《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角度

1 、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前

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要注重个性发展,又要注重社会价值

3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坚定理想信念 寻求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二、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角度

1 、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2、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人 们的行为选择

3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受价值观影响

4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5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错误的价值观

三、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角度

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同时社会实践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前提与基础,二者不

是凭空产生的

2 、坚持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3 、要求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4 、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个人、集体、社 会利益三者相统一

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为什么或怎么样)——是什么, 自己看思维导图

(一)为什么: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

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 (二)怎么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国家层面: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其无处不在

2 、个人层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在实践

3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

文化部分答题模板

一、从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功能文化力量角度

1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 精神动力与不竭的智力支持

二、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角度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 、文化对一定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政治同步, 不能简单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

派生物和附属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是什么——主要内容

1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 、中华人文精神等: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等

(二)为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 展的根本

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共同体意识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怎么样——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继承)

2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发展)

3 、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中华民族精神专题(是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二)为什么——为什么要弘扬某种精神,以伟大抗疫精神为例

1 、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的内涵,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坚持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2 、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心态; 又要立足国情,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

情相结合

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 、创造与践行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

七、文化有无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1 、看它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2 、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3 、看绝大多数人民对

它有没有需求

第 6  页 共 8  页

八、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国共产 党性质、根本宗旨等决定

2 、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九、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怎么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既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 和受益者

2 、要求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 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

十、文化发展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套用哲学部分人民群众知识也行)

1 、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十一、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国

1 、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 、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强基固本

3 、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科学精神 4 、建设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5 、建设文化强国,要加强文化自信

十二、“文化自信 角度

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3 、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4、坚定对全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自信

5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高考政治
摩西老师,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 高考政治,提高的不仅仅是分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