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专业 专心 有态度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 )
【辨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
2.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 × )
【辨析】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不能说是包罗万象。
3.哲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 )
【辨析】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
【辨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5.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
【辨析】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6.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 × )
【辨析】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提供具体方法。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 )
【辨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 )
【辨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 × )
【辨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点是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宝贵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学说。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
【辨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1.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 )
【辨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2.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 )
【辨析】旧哲学当中有形而上学也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辩证法。
13.旧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 × )
【辨析】旧哲学当中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 )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原因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15.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 × )
【辨析】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能推动时代的前进步伐。
16.是否关注人民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 × )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 )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 )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但不能提供具体路径与方法。
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 )
【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但不能提供具体路径与方法。
【辨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基本的观点。改变世界体现了实践的观点。
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顶峰。( × )
【辨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不能说达到了顶峰。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
【辨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
【辨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 )
【辨析】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4.意识是大脑所特有的机能,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 )
【辨析】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5.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 )
【辨析】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6.人们应该改变规律,使规律适应变化的情况。( × )
【辨析】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
7.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刷新世界的本质。( × )
【辨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能刷新和改变。
8.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
【辨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9.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 )
【辨析】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10.规则也是一种规律。( × )
【辨析】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他们是主观的,是对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11.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 )
【辨析】物质世界的相对静止状态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12.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 )
【解】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
13.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现实世界。( × )
【辨析】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可以创造出理想的世界。但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创造现实的世界。
14.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 × )
【辨析】意识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客观事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说法,但可以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具体事物。
1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
【辨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16.成功经验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
【辨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17.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 )
【辨析】意识有正误之分,只有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
18.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 )
【辨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19.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 )
【辨析】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2.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
【辨析】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 × )
【辨析】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都相互联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
【辨析】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
【辨析】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4.立足关键部分,用局部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 )
【辨析】立足整体,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意愿建立新的联系。( × )
【辨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6.事物的联系受人类实践活动影响。( × )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人类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 )
【辨析】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实践的多样性。
8.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 )
【辨析】新事物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必然引起质变。( × )
【辨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 )
【辨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11.事物的发展是由质变到量变,又在新的量变基础上开始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 )
【辨析】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2.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辩证否定观的表现。( × )
【辨析】辩证否定观强调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既克服又保留,做到扬弃。
13.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辨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4.事物并不是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 × )
【辨析】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个方面。
15.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 )
【辨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
【辨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7.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
【辨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
【辨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 )
【辨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0.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
【辨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者直接说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1.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辨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 )
【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感性认识。( × )
【辨析】科学实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更好的改造世界。
4.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
【辨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的经验是可靠的,并不是都需要亲身实践。
5.获得真理性认识是一切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 × )
【辨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6.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活动。( × )
【辨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现,不是实践活动。
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 )
【辨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
7.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
【辨析】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 )
【辨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8.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 )
【辨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1.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
【辨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 )
【辨析】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3.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 )
【辨析】人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1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 )
【辨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认识就是真理。( × )
【辨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公认人数的多少无关。
1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 )
【辨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7.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 )
【辨析】该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可以获得真理。
18.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辨析】人的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并非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
19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 )
【辨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
20.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说明真理以谬误为基础。( × )
【辨析】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这说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且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生产资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 )
【辨析】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
【辨析】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 )
【辨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是一种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 )
【辨析】社会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转变为变革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5.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 )
【辨析】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6.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辨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
【辨析】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 )
【辨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9.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
【辨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1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
【辨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1.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
【辨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 )
【辨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13.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 )
【辨析】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4.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
【辨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 × )
【辨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属于群众观点。( × )
【辨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属于群众路线。
17.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辨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8.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 )
【辨析】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 )
【辨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力量,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生产力的阶级和集团。
2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 )
【辨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 )
【辨析】价值观不能直接改造世界,且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 )
【辨析】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3.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 )
【辨析】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4.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价值的享受者。( × )
【辨析】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5.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 )
【辨析】哲学上的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6.在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了合理的价值判断。( × )
【辨析】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 )
【辨析】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 )
【辨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意味着没有客观标准。( × )
【辨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客观标准,它的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 )
【辨析】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1.人的需要决定着事物的价值。( × )
【辨析】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与物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两方面。
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 )
【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途径。
13.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 )
【辨析】脱离客观条件,脱离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只讲主观条件或只讲主观能动性,是难以实现人生价值的。
14.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要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创造社会价值。( × )
【辨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前提,要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15.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
【辨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6.生产资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
【辨析】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7.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 )
【辨析】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满足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满足和发挥了主观条件,但缺少客观条件的基础仍然不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8.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
【辨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想就会自动转化为现实。( × )
【辨析】理想是一种意识,只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会自动转化为现实,必须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主观努力才可能转化为现实。
20.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 )
【辨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纯粹自然的东西也能称为文化。( × )
【辨析】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 )
【辨析】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3.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 )
【辨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4.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 )
【辨析】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器物、行为、制度等作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 )
【辨析】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另外,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
6.文化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辨析】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物质相互依存。( × )
【辨析】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说明文化依存于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存于文化,文化与物质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8.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 )
【辨析】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9.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 )
【辨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0.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 )
【辨析】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11.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
【辨析】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12.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 )
【辨析】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4.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 )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15.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
【辨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6.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 )
【辨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17.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 )
【辨析】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8.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涵都相同。( × )
【辨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
19.红船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
【辨析】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0.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要求。( × )
【辨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发展文化必须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 )
【辨析】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消除差异,要求同存异。
2.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 )
【辨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3.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 )
【辨析】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4.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
【辨析】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我们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
【辨析】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
【辨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7.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 )
【辨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实践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 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 )
【辨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9.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辨析】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注意: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替代;文化的个性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
10.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 )
【辨析】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 × )
【辨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 )
【辨析】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3.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 )
【辨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4.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
【辨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5.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 )
【辨析】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完全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 )
【辨析】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16.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然会弱化。( × )
【辨析】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16..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 )
【辨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17.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
【辨析】进行文化交流,我们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
18.文化相互交流传播,其结果必然是文化趋同或全球文化融合统一。( × )
【辨析】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使全球文化趋同或全球文化融合统一,相反,加强文化交流要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体现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9.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
【辨析】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
【辨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 )
【辨析】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
【辨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
【辨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 )
【辨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4.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 )
【辨析】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 )
【辨析】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不是根本动力。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承袭中华传统文化。( × )
【辨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7.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 )
【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8.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
【辨析】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红色文化属于传统文化。( × )
【辨析】红色文化属于革命文化。
10.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
【辨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1.“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 )
【辨析】“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12.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 )
【辨析】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13.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多元指导,突出主流意识。( × )
【辨析】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突出主流意识。
14.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
【辨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5.大力发展电影等文化事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 )
【辨析】大力发展电影等文化产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16.建设文化强国,要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 )
【辨析】建设文化强国,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17.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 × )
【辨析】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18.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 )
【辨析】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19.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又向外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 )
【辨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0.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
【辨析】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