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往事丨儿时记忆中的电影

文摘   2024-11-22 16:30   安徽  
儿时记忆中的电影

王社兵


电影,是我儿时记忆中最好的陪伴。它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照亮了我年少时的那段纯真时光。每当回忆起那些与电影相伴的日子,内心总是充满温暖与喜悦。它不仅带给我无尽的欢乐,还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小时候,在新沟这个地方,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除了听大鼓书,也就只能看电影了。而白茆区电影放映队的到来,对我们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盛宴,能让我们这些孩子兴奋得欣喜若狂。每次只要放映队一来,整个新沟立马就沸腾起来,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唯恐错过这场难得的精神洗礼。


那时候,看电影无疑是我们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每次放映队在新沟大礼堂门口放电影,我们这些小孩都会早早地把晚饭吃完,然后带上小板凳,迫不及待地赶到大礼堂门口,满心期待着电影开场。有时,放映队会去其他大队放电影,即便要走很远的路,我们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白茆区放映队有两名放映员,其中一位叫项传喜师傅,还有一位陈少全师傅。他们通常在天还没黑时,就把电影幕布挂在两棵大杨树之间,我们这些小孩早早吃过晚饭,就带上板凳坐等电影开始。

每次放电影前,项师傅都会报幕:“我们是白茆区电影放映队,来新沟慰问演出现在开始。” 每当电影快放完时,最常听到项师傅一句,“广大的社员同志们,今晚的电影到此结束”。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总能让我们对即将放映的电影充满期待。一般首先放映的是《新闻简报》,放完后,正片开始。那时候年龄虽小,却也记住了不少电影的名字。

在定兴大队北江小学操场上观看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时,片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几乎令所有观众泪如雨下,看过的人回家说:“看《卖花姑娘》电影要带好‘手捏子’(手帕)准备擦泪。”《闪闪红星》是在大礼堂门口放映的,祝新运扮演的潘冬子,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电影插曲《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直到现在还偶尔会哼唱。


新沟公社的放映机早期放映的电影包括《白毛女》《奇袭》《打击侵略者》等。电影片取回来后,先是在小范围的房间里或者公社会议室进行播放,我有幸看过几次。新沟公社共有 8 个大队,每个大队轮流放映。轮到哪个大队放映,哪个大队就会派人带上板车把放映机和发电机拖走,有时一个晚上会在 2 个大队轮流放映。那时没有通讯工具,只能靠口口相传哪个大队放电影。吃过晚饭,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赶过去。要是没赶上放电影,就说是英雄跑白路(白跑了一趟)。


大概在 1975 年 11 月左右,听闻汪厂大队晚上有电影放映。我和七、八个小伙伴,吃过中饭便早早出发。从家走到修配厂,路程约有十几里。我们沿着长江岸边前行,一路上都是沙滩,芦花在风中摇曳生姿,长江里一艘艘船只往返穿梭,甚至还能瞧见江猪(江豚)嬉戏游乐的场景。


大家一路走走玩玩,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然后就满心盼望着天色早点变黑。到了晚上,我们到小店里买了几个小饼子,坐在大堤边上等待着。那天放映的电影叫《第二个春天》,由于不是战斗片,看着看着,大家都纷纷说没劲,于是电影还没放完,我们就起身往回赶了。



那时候,在新沟我们曾有幸目睹电影的拍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的是 1974 年拍摄的《渡江侦察记》。记得那是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前往汪厂大队到荻港的渡口,也就是以前水产采购站往东几十米附近。当时正在拍摄的场景中,解放军周长喜在观察所记录江面巡逻艇巡航次数和对岸情况。拍摄这个镜头时,我在一旁围观,天气酷热难耐,扮演周长喜的演员身着厚厚的军装,脸上汗水不停地流淌,旁边有位女工作人员不停地为其擦汗。


电影中江边有很多芦苇,实际上当时那里并没有多少。像电影开头播放的解放军连长李春林和小马在芦苇荡用望远镜观察长江对岸国民党军队放火、强拆民房的镜头,还有游击队队长刘四姐撑着竹篙往船上跳的镜头,都是在汪厂大队群力生产队的三岔埂拍摄的,那里有许多坟茔。刘四姐跳上船的距离实际仅1米左右,但在电影中却显得有几丈远,这个镜头拍了多次,演员老是跳不好。


那天,我们几个小伙伴从荻港回来,坐在江堤边上观看演员撑着竹篙往船上跳的镜头。江堤上还有许多人。大概在下午3-4点左右,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变脸,毫无征兆地下起了瓢泼大雨。那雨势异常猛烈,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瞬间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好在正值炎热的夏天,被雨水淋透的身体不但未觉寒冷,反而有了一丝清凉的惬意。我看着同样湿透的伙伴们,笑着说道:“反正晚上都要洗澡的,没事的,就当提前洗个冷水澡啦!”大家听了,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都很喜爱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原因在于其战斗片数量众多。不少电影中的台词,大家都记得格外清楚。我和缪东亚经常一起玩耍,他说出台词,我来猜测电影名。像《地雷战》《地道战》《艳阳天》等这类经典影片,我们反复观看。


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人们对不同国家电影特点的印象,以及人们对其的独特感受。



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前往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80年代,我买了一台电视机,将其放置在家门口。播放的电视剧有《八仙过海》《十三妹》《魔域桃园》《马永贞》《射雕英雄传》等,每晚都有一二百人前来观看,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三百人,大家围在一起。当时有人开玩笑地对我说:“这么搞,电影院可要倒闭啦。”


后来,学校偶尔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红色主题电影,电影院再没有对外营业了。


如今闲来无事时,我仍会看看电影,不过都是在电脑上观看。小时候看过的那些老电影,诸如《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我又从头到尾重温了一遍。仅仅是一首歌曲,一句经典台词,或是一段配音,一帧画面,都足以让我回味良久,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王社兵,安徽无为人。原电缆工程师,现已退休。

END

来源:原野牧歌

无为人
崇文守正,无为有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