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复刻!这一文化潮流新地标惊艳亮相

时事   2025-01-27 14:30   内蒙古  

天长日暖万物生,又是一年新春时

1月26日

备受瞩目的“包棉1958”项目

正式投入运营

我市再添一处

“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地标

当天,位于青山区钢铁大街7号原包头印染厂院内的“包棉1958”人流如潮,共赴一场“重温梭影时光,再现火红年代”的盛会。这里,原汁原味的“工业风”,将原棉纺厂的文化与业态场景充分融合,把老物件、老机器、老照片等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改造、环境提升、室内装饰,沉浸式、无边界、融合式的“文化+”共享空间,引得市民游客纷纷拍照“打卡”,活动广场上美食飘香,游客熙熙攘攘,整个街区在“烟火气”中氤氲浓浓年味。

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述祺与原包头棉纺厂工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金丽华及其家属共同为“包棉1958”揭幕,市民和外地游客们看展览、观表演、品美食、玩游戏。

经纬之间

重温火红年代的青春回忆

致青春

“我是1980年到棉纺厂上班的,当时才18岁,今天看到好多过去的老机器、老照片、老物件,记忆一下子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在包头棉纺厂并粗车间工作了27年的侯阿姨抚摸着眼前的“多臂多梭织布机”,红了眼眶。

旧厂房留存记忆,老机器诉说往昔,包头棉纺厂曾经是无数纺织工人心中希望与梦想的寄托,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那些朝气蓬勃的青春印记,那些团结奋斗的劳动场景,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包棉人”的心中。

“能作为包头棉纺厂的代表来参加‘包棉1958’揭幕,我感到非常荣幸,我1976年从兵团来棉纺厂织布车间做装纬工,后来又成为一名挡车工,今天看到这么多老物件,脑子里全是过去在厂子里上班的画面,和工友们一起搞生产,每天嘻嘻哈哈,特别开心。”原包头棉纺厂工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金丽华说。

信步于“包棉1958”的老厂房,大量翔实生动的档案资料、历史文物和场景复原,全面展示了包头棉纺厂开基立业、辉煌发展到转型创新的完整历史脉络,以文旅赋能助推老牌文化地标焕新起势。

“我是从朋友圈看到关于‘包棉1958’的介绍,一早就带着家人来转转,印象最深的就是对每个车间工艺流程的介绍,还有这些展出的老机器,很多我都能操作,特别亲切。”1992年进入包头棉纺厂织布车间工作的胡雪红,边看展边向家人介绍自己过去的工作场景,心中的激动与兴奋溢于言表。

包头棉纺厂曾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在历史的大潮中跌宕起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工业发展的铿锵步伐。“包棉1958”通过展现包头棉纺厂的建设史、纺织工艺、生产生活场景、先进人物故事等,将曾经的辉煌时刻完美再现。

业态融合

塑造文化潮流新地标

工业风的“包棉1958”

香气四溢的小吃摊、新鲜有趣的文创摊、红红火火的年货摊……包头本土传统手造和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慕名而来的游人摩肩接踵;特色餐饮、日咖夜酒、好礼售卖、书吧市集……创新融合业态,实现以馆兴业、以业养馆;与“棉纺女工”对标语、特色趣味游戏、快闪情景舞蹈、主题年味cosplay……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喜悦欢腾的氛围洋溢在整个活动现场。

“快过年了,咱包头又有一个能游玩打卡的地方,感觉真不错,过年这几天,我准备约朋友再来,这里能看文化展出,还有小吃、文创、表演,很适合我们年轻人。”看到网络宣传,正在读大一的孙佳琪和家人一起来“包棉1958”转转,她觉得硬朗的“工业风”很潮很时尚。

以多元消费新场景“解锁”包头纺织文化“新玩法”,“包棉1958”项目不仅让我市再添文化潮流新地标,也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此游玩消费。“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事实证明,从修缮、复兴到新生,日益丰富的消费业态、不断归拢的烟火气才是盘活“冷资源”的关键所在。

“缝纫机、二八大杠自行车、收录机……这些对我们80后来说,特别亲切,刚带着孩子转了一圈,发现这还有挺多小吃、小人书、文创产品,最有意思的是机器人咖啡机,非常新鲜有趣。”正在机器人咖啡机前排队购买的市民张先生,说起“包棉1958”展出的老物件一脸兴奋。

融合了年轻基因、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多元素的“包棉1958”,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轻松的“时尚风”。“有得看”“有得转”“有得吃”“有得玩”,这个春节“包棉1958”将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的这个项目,主要是将1958年包头棉纺厂的印染车间进行了改造重现,将纺织文化与时下流行元素有机融合,让老物件、老厂房焕发新光彩。未来,希望将‘包棉1958’打造成文化时尚之地。”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鹤介绍,目前,“包棉1958”融合了7种业态,包括中餐、西餐、跨境购、包头好礼等。过年期间,除了做好餐饮服务,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如扭秧歌、歌舞表演等。

“‘包棉1958’的特色菜系是‘鹿鸣宴’,鹿与‘禄’谐音,寄托着美好寓意。我们厨师团队经过创新改良,融合了包头本地的鹿肉食材,让这一文化家宴别具风味。”“包棉1958”掌勺人焦勇说。

文化传承

“包棉精神”熠熠生辉

“包棉1958”焕新开业吸引大批游客

在时代的洪流中,包头棉纺厂曾拥有过繁荣发展的辉煌时刻,亦历经改制转型的挑战与考验。无数青年纺织女工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书写了绚丽夺目的人生篇章。历史虽已远逝,宝贵的“包棉精神”却是包头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包头城市精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我们这次开业情景剧展现的是包钢职工张富贵和包头棉纺厂女工金丽华结婚后,回到厂里与工友分享幸福,并畅想美好未来的场景。在排练期间,我多次与张富贵和金丽华两位老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老一辈工人那种坚韧不拔、朴实真诚的优秀品质,我想这就是‘包钢精神’‘包棉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内蒙古话剧院包头市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张伟说。

快闪情景舞蹈、互动游戏、花式调酒表演、品尝免费小吃……开业当天,“包棉1958”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奉上丰富多彩的文旅节目,将熠熠生辉的“包棉精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让大家浸润其中,获得满满幸福感。

“我是1958年从江苏丹阳来到包头棉纺厂工作,整整43年了,今天来这里将我43年的工作生活学习又回忆了一遍,很有意义也很激动。‘包棉精神’激励了我们老一代工人勤勉工作、自力更生,今天‘包棉精神’再现,这是我们全厂职工都希望看到的。”原包头棉纺厂党委副书记陈东川说。

漫步老厂房

赏文化展览、忆青春岁月

邂逅火红年代里的浓浓年味

驻足城市中心

锣鼓齐鸣,歌舞升平

热气腾腾的“包棉1958”

已然火爆“出圈”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摄影:祝家乐

(视频:包融头条)

(责任编辑:袁闻廷一读:牛瑶;校对张桂莲;一审:林一凡;二审:杨帆;三审:梁学东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

包头日报
贴近铸就主流,责任彰显公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