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棉布产量人均仅为4.5米,百姓的衣、被、鞋等均需要棉布,棉布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在原包头棉纺厂职工王桂荣眼里,“包棉”跟包钢一样平地起家,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援。
走进包棉1958印染车间改造工程展区,照片中的那些老式纺织机虽已锈迹斑斑,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生产时的繁忙与喧嚣。这些机器见证了包棉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无数包棉人的青春与梦想。在这些机器的照片旁,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展区逐一浮现:工人们身着工装,手持纱线,在经纬梭影间穿梭忙碌,用勤劳与智慧编织着包棉的辉煌篇章。
上世纪80年代,包棉抓住轻纺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开展全面整顿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81年总产值超1亿元(10063.56万元),上缴税金近1200万元。包棉在改革中迎来了新面貌。
1985年,包棉进行全面整顿、配套改革,试行厂长负责制,大刀阔斧地实行整顿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生产发展。
1987年,根据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情报中心编辑出版的《全国大型棉纺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交流资料》显示,包棉21项经济技术指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一跃进入全国同行业中上游行列。
据王桂荣回忆,那时候的厂内职工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改革是个宝,厂好我也好,如今棉纺厂,赶我也不跑。”
乘改革之势,包棉还在设备更新、生产工艺、操作管理等方面狠下气力,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927.79万元,实现利润2276.25万元;出口创汇5580.25万元;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达到纺织部一档水平。同年10月10日,包棉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谨)
(责任编辑:牛瑶;校对:贺怡欣;一审:周旭;二审:杨帆;三审:梁学东)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