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系列访谈(五)

文摘   2024-11-26 08:32   福建  



文化遗产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福建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是非遗大省。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实施整体保护,加强传承传播、活化利用,促进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组织省市县政府代表和有关专家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展系列访谈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传承的探索”系列访谈(五)



主持人


近期,福建省公布首批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花茶制作技艺等84项入选。我们要如何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助力福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请您谈谈相关建议。



张源生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党组书记、厅长

莆田兴化府 图源: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福建省是非遗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两者融合发展的潜力足、空间大、后劲强。一要建机制,推动非遗旅游“融起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制定更加完善的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发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促进非遗与旅游的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二要筑链条,推动非遗业态“强起来”。按照“非遗+旅游+产业链”定位,找准业态融合的连接点、紧密处,创新“非遗+”“+非遗”机制,培养创建5个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深化打造福州上下杭、莆田兴化府等非遗特色街区,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有机融合,建设一批非遗展示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非遗美食小店,壮大培育非遗研学等业态产品,打造非遗旅游业态聚集地,培育非遗特色商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品牌链,让非遗成为旅游的“品质”、旅游成为非遗的“知音”。三要育市场,推动非遗消费“火起来”。突出“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立体式开展“主流媒体+网络名人+小小文旅推荐官”推介,深入开展“清新福建·共享非遗”四季主题等活动,持续打造泉州簪花围、福州三条簪等出圈业态产品,精心创作“万古福茶山水韵”“一碗福建福味来”“闽韵国潮福文化”等非遗创意视频,联合抖音和携程电商平台共同发起营销大促推广计划,引爆非遗市场新热点,让非遗旅游“火出圈、走得远”。



张元明

三明市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市长

一是开发主题旅游线路。结合入选的福建首批84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项目,设计多条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三明市已精心打造清流、宁化“寻根溯源之旅”,明溪、清流“文化养心之旅”,沙县、泰宁“悠游古韵之旅”等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客家民俗和工艺体验+传统村落”游玩一体式精品旅游线路,“三明客家非遗食养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寻味沙县小吃技艺非遗研学游”成功入选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二是促进体验互动融合。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地建设非遗体验基地,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项目。如三明市在沙县小吃文化城设有沙县小吃文化科技馆及小吃民俗风情馆,免费对外开放,建成以来每年接待各地游客达10万人以上;在宁化建设中国印刷博物馆宁化分馆,重点展示木活字印刷技艺和玉扣纸制作技艺等福建省级非遗项目,向公众免费开放展示区和体验区。三是促进营销推广融合。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资源,共同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营销推广活动,如三明市已组织开展首届“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沙县两岸小吃美食嘉年华“两岸一家 小吃溯源”海峡两岸青年系列活动、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暨山水将乐露营音乐节等,有力推动三明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吕莉

龙岩市长汀县委副书记、县长

一是从文化挖掘方面下功夫。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打造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真正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长汀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将非遗项目融入“汀州古城游”线路设计,“塘背红色暴动节”“红军斗笠”“红军可乐”等,结合地域特色,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线路设计,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非遗魅力,感受文化深度。二是从品牌建设方面下功夫。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新品牌,让传统技艺和文化得到活态传承。长汀持续深挖客家八喜文化、非遗文化内容,联动本地商家,开发中式婚庆礼仪、满月礼、谢师宴等传统礼仪体验产品以及“非遗漆扇”、客家剪纸、中药香囊等系列文创产品,持续开发非遗文旅产品和品牌,进而延长产业链。三是从旅游体验方面下功夫。通过将非遗元素加入文旅服务,创新各种类型的非遗元素服务方式,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提升游客服务体验。长汀在多个旅游景点专门设立长汀非遗项目宣传展示场馆,让长汀独有非遗“公娴吹”“刻纸龙灯”等项目通过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非遗魅力,感受文化深度。此外,长汀注重古街巷、古地名、老屋深院、宗祠家庙等名城内在文化挖掘和价值梳理,一到十数字谐音街巷地名的顺口溜、“十把城门九把锁”的来历、汀州名人胡梦吉的九厅十八井的传说等,均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植入展示,维持街区内传统手工业、传统作坊,实现“让非遗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


借助对于非遗核心内容周边产品、衍生品的开发,实现“古树发新芽”,把非遗资源转化为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形成福建省亮丽的特色“文化名片”;另一方面,可以活化利用、创新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在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引入文化经济思维,把文化事业的管理方法和文化产业的运营方法有机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做到文化和经济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尽量避免僵化、生硬、简单粗暴的管教式保护。诸如AI、AR、VR、沉浸式演出、虚拟仿真场景的营造等技术手段及数字文化产业都可以成为非遗向国内外推广和传播的利器。《黑神话·悟空》的做法值得非遗传承者学习、借鉴。除了文旅融合发展以外,“DIY”互动、体验、亲子游、研学等都可以融入非遗的活动和内容。

当然,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保护、传承与推广非遗时,需注意保持非遗内容的本真性,防止原生态非遗技艺被异化和变形的情况。同时,要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遗技艺加以数字化保存,这既符合其数字文化产业的属性,也具有档案库、数据库功能。


杨洪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福建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省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交往等方面均取得了新成效。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方式方法活态传承发展非遗,扎实做好非遗保护利用,让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一是强化系统观念,整体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程。福建深刻把握非遗保护传承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全面推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打造体系完备、层次分明的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成为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应对非遗传承保护挑战。福建作为非遗大省和文物大省,既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难处。针对现代文化冲击、创新发展较难、人才队伍短缺、保护力量薄弱、展示场所分散等挑战,福建加强非遗和生态一体保护,实施名老艺人薪传计划、传承人记录工程和数字化建设,加速打造福州上下杭等特色街区,培育非遗业态聚集区等,赋予非遗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三是突出创新抓手,着力提升非遗传承保护质量。创新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根本动力和重要途径。从注重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挖掘和传承方式创新,到探索非遗同当地优势产业、现代产业设计、人工智能应用的有机融合,再到打造非遗传播矩阵、深入挖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等,福建在创新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推出的诸多举措,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宣传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政策信息、要闻资讯;公布惠民展演、旅游服务等信息;展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