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系列访谈(二)

文摘   2024-11-24 14:15   福建  



文化遗产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福建省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是非遗大省。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实施整体保护,加强传承传播、活化利用,促进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组织省市县政府代表和有关专家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展系列访谈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传承的探索”系列访谈(二)



主持人


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对非遗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推进非遗项目保护,特别是“活态保护”,请谈谈您的看法。



张源生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党组书记、厅长


非遗的保护传承,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既要护好文明之火种,也要打开永续之门,构筑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方阵,保护好、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一要守住“根”,让非遗传承留得下、赓续好。坚持保护为主,启动修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深入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全面摸清福建省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等,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特别是青年传承人培养建设,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全面推进系统性保护,守好八闽非遗瑰宝。二要传出“魂”,让非遗传承地气、有生气。突出福建特色,深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生态保护实验区及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建设,推动非遗与相关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一体保护,提升非遗项目存续能力,让非遗项目在活的土壤中绵绵不绝、生生不息。三要涵养“神”,让非遗传承唱得响、传得开。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度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民族标识等创意元素,创新优化非遗文化的审美内容、文脉传承、教化意义,建立优质非遗文化直达基层机制,让非遗文化走出发展困境,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张元明

三明市人民政府

党组成员、副市长

清流(赖坊)樱花文化旅游季 图源:东南网


沙县小吃 图源: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我们当前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实践方向。第一,要注重非遗与当地优势产业相结合。如三明市将清流县赖坊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品牌与当地樱花节相结合,打造“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展演+千亩樱花园”的特色产业链。清流(赖坊)樱花文化旅游季活动已成功举办4届,连续3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推动赖坊镇年接待游客从12万人次提高到30万人次。第二,要引导非遗与现代产业设计相结合。如三明市在明溪县肖家山客家传统村落景区建设非遗展示馆、非遗工坊,除了定期举办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外,还将非遗元素融入研学基地、手工创意产品商店、餐饮民宿等业态,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第三,要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如三明市沙县区依托两岸小吃美食嘉年华平台,将非遗美食、非遗传统戏剧沙县肩头棚与现代时尚音乐节目三者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激情碰撞,成功吸引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苏冰

福州市永泰县委副书记、县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非遗在我国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所以,活态保护传承,就是要将非遗从老一辈手中传承到青年群体中,让非遗“活”过来。一是融入群众生活。通过设计创新将非遗项目融入日常生活,让非遗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让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项目走进大众视野。以永泰县为例,我们将虎尊拳、檀家拳等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中,将张圣君信俗、椽板龙等融入传统民俗节日中,将木艺、夯土墙等技艺融入永泰庄寨和乡村建设中,让非遗永葆活力。二是做大非遗产业。通过扶龙头、创品牌,搭建集传承、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延伸,带动群众增收,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如永泰围绕山葡萄藤编、李干、葱饼等非遗项目,通过扶持植福实业、顺达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全县目前已有10家非遗文化产业,2023年总营收超过2000万元。三是坚持多方融合。积极引进院校、企业、专家团队等主体,探索建立非遗创新基地,以“高校+非遗传承人+企业”为模式,实现非遗保护、社会发展、企业盈利的共赢局面。如永泰县以民间文学“菜篮公传说”为基础,引进专业团队成立了福建省菜篮公康养实业有限公司,以民俗传说赋能农文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及大学生就业近百人,目前品牌价值已近500万元。


吕莉

龙岩市长汀县委副书记、县长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须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要从法律法规制定、青年人才培养、文旅融合多业态发展、创新非遗保护方式等多方面共同发力,让非遗的保护不局限于简单地记录和保存,而是能够更加注重其生命力的延续。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好“活态保护”,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更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方式的创新。一方面,通过与现代教育体系融合,将非遗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将学校作为非遗文化弘扬和传播的主阵地,让非遗走进校园,推进非遗在学校活态传承。比如,长汀非遗中心定期组织“刻纸龙灯”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刻纸龙灯”技艺推广到彭坊小学、新桥中心校、长汀职专、龙岩学院等学校,让更多学生认识“刻纸龙灯”非遗技艺,并从中吸纳兴趣度高的学生加以培养,以期“刻纸龙灯”非遗技艺后继有人。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与现代的链接,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与现代设计师、艺术家等跨界合作,打造特色的品牌产品。长汀目前拥有3家影响力较强的非遗工坊,其中围绕“汀州制香技艺”非遗手法开发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激发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动力,还能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形成良性循环。“长汀县西河酿酒技艺传习”专注传承酿酒技艺,以特色产品结合多种推广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徐源非遗工坊”以个体经营为主,生产的豆腐干广受欢迎,在产品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传承非遗并推动当地发展。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


在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缩小群众与非遗的距离,使其“听得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传得下去”。如今智能化日益普及,文化、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文化、科技、产业融合方面,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西游记题材“国风”动漫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国际上大受欢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福建省顺昌县素有“大圣”民间信仰以及由此而来的“大圣”民间信俗,可以与《黑神话·悟空》合作开发相关文化产业衍生品。其他市县与此类似的其他非遗还有很多,也完全可以活化利用为某种广受欢迎的文化产业类型,在做好非遗保护事业的基础上,做到事业与产业并重,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增强非遗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人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养人”的良性循环。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宣传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政策信息、要闻资讯;公布惠民展演、旅游服务等信息;展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