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想多少时间?
文摘
生活
2024-02-14 08:55
广东
2013年2月14日,我在QQ空间里发布了一条说说:「给理想一点时间」。转眼11年过去,我当时那个所谓的「理想」实现了没有呢?嗯……当我再次看到这条说说时,已经忘记了那个「理想」到底是什么。但不管我当时写下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我那时候肯定误解了「给理想一点时间」的意思。我当时应该是以为,只要把时间拉得足够长,即使我这样躺着,那个「理想」就能顺其自然般实现。我现在看着「给理想一点时间」这句话时,才发现我当初其实看漏了两个字。我要做的,不是等待时间过去,而是投入时间进入,才能让那个「理想」长成我想要的模样。然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曾经有过很多需要完成的「目标」,最后都不了了之。有很大一部分,是我觉得我已经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但都没有成果,然后认为自己不合适做这些事情,就主动选择放弃。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我其实根本说不出,我为那些被我放弃的「目标」,具体投入过多少时间。很可能,我的情况就跟「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异曲同工。所以,我想尝试一下,如果我把投入到一件事情的实际时间记录下来,看看会有什么发现。「1」记录的方法
说到时间记录,现在有很多APP,可以帮助我去「统计」自己的时间花到什么地方,例如我离开工位的时候,在APP上点一下「带薪拉屎」的按钮,回到工位后再点一下。那么一年下来,我就能统计出「带薪拉屎」的总时长,再乘以我的时薪,再减去被白嫖加班的费用,就可以知道自己还亏了多少加班费。一来,因为我是一个贪念很强的人,这个APP既然可以点一下就帮我统计「带薪拉屎」的时间,那我要不要把「吃饭」,「买菜」,「群聊摸鱼」的按钮也设置一下,每次干这些事情之前都点一下?但这些跟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其实没有任何关系,统计它们的用时徒添麻烦。二来,我很少机会能长时间全心贯注地做某一件事情。总会出现A事情做了10来分钟,就被人喊去做B事情的情况。遇到事件切换,总会忘记按下暂替计时的按钮。到头来我也不知道A事情花了我多少时间,B事情又花了我多少时间。经过一些尝试后,我选择了一款同时兼顾「番茄钟与任务管理」的APP,进行时间记录。使用场景大概是这样:我先在APP里设置好需要记录时间的任务,然后选择某一个任务,启动番茄钟,专注做事25分钟,休息5分钟,如此反复。就能知道我为这个任务投入了多少时间。使用番茄钟作为时间记录工具,解决了我在使用一般时间记录APP时遇到的问题。首先,番茄钟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工具,我点击「开始」按钮的时候,就开始25分钟的倒计时,看到那个倒计时的画面,我知道我必须要为这件事情全神贯注。所以,这肯定是一件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像「带薪拉屎」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被我添加到任务列表中的。尽管「带薪拉屎」也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然后,1个番茄钟默认只有25分钟时间,就算我在执行A事情的时候,突然要去做B事情,忘了点击暂停,到了25分钟,计时也会停止计时,这样可以让记录的时间误差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在实践过程中,我其实也不能每个25分钟都100%地投入时间、注意力。我时常中途去倒个水,看一下手机,但都能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回来,因为我意识到番茄钟还在持续计时。有时候也会出现倒计时已经结束,我却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情况。但整体而言,记录下来的数值误差不大。关键是,当我点击「开始」按钮后,真的会努力尝试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任务上。「2」任务分解
利用番茄钟APP实现了投入时间的记录后,我还要解决任务事项的分解与分类问题。关于任务的分解,因为能被称得上是「理想」或者「目标」的事情,要么由多个事情综合组成,要么由多个阶段逐步递进,更有甚者是两者的结合。在项目管理领域,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逐一完成,是保证大项目能顺利完成的常用手段。大部分番茄钟APP、清单APP,都有把任务分解的功能。以我使用的APP为例,有「文件夹」→「任务清单」→「任务」→「子任务」4 个层级。例如,我有一个「兴趣」文件夹,里面每1个任务清单,对应我每1项兴趣爱好。其中有一个「练琴」的任务清单,里面每1个任务,对应我需要练习每1项内容。其中有一个「曲目」的任务,就是要练习吉他老师安排的曲目。这个「曲目」任务里,还有一些「子任务」,每1个子任务,对应我个人比较喜欢的1个曲目。第1,在对任务进行分解的时候,我可以想清楚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具体要做哪些事情。第2,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我能通过APP的统计数据,了解自己对每个细分事项的投入时间,从而调整后续对其他事项的执行权重。并不是所有任务都需要分解到这么细,主要结合任务的具体内容与自己的需求。「3」任务分类
正常情况下,任务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虽然把所有任务堆放在一个列表里,除了列表杂乱一点也没什么问题。但我作为强迫症患者,自然不能忍。在任务分类上,我参考了笔记APP Flomo 的产品经理刘少楠提出的「IAPR」笔记分类方法。刘少楠认为,如果你要给一条笔记归类,你可以考虑四个地方。I=Inbox,收集箱。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性的,未消化,未整理的笔记。A=Area,领域。用来存放对别人用帮助,自己专精,长期深耕方向的笔记。P=Project,项目。用来存放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R=Resource,资源。用来存放那些自己持续感兴趣,但不影响别人的内容。这也是我近半年在使用的笔记分类方法,体验良好。所以才把这套分类方法,应用到任务管理上。第1个:任务。来存放一些临时性的,暂时不知道怎么归类的任务,例如:帮A女神的男朋友取快递、去B女神家打扫卫生、替C女神溜舔狗(我溜我自己)……第2个:项目。用来存放需要我扮演牛马来换取生活费用的任务。第3个:兴趣。用来存放浪费时间又浪费钱,但我乐意做的事情。你可能留意到,我的任务分类里并没有「领域」这个文件。因为我确实想不到自己有什么专精且能帮助到别人的事情,我是真菜,也是真狗。对我来说,任务分类管理目前只有一个好处:各个任务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列,满足我的强迫症需求。需要专注某一个任务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该任务的位置。顺带一提,「IAPR」笔记分类,是一种基于「标签」功能的分类方法,在「标签」的帮助下,可以实现笔记的跨类别管理,一条笔记,既可以属于「领域/备胎的自我修养」,也可以属于「兴趣/舔狗日记」。如果你对怎么记笔记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刘少楠的《笔记的方法》一书。「4」有什么意义?
只不过是当牛马,看看书,学学琴,有必要这么折腾吗?没钱努力工作,有闲就尽情挥霍。专门搞个APP,还要配套任务管理方法,有必要吗?有意义吗?知道自己为每一件事情投入了多少时间,又能怎么样?嗯……其实我也不知道。折腾这件事情,我觉得在于满足我一些莫名的欲望,而不是帮助我完成某些具体的「目标」。在我实践这套流程之前,就算我在空闲时间提醒自己去干点正事,也会很快遇到第1个问题:不能长时间专注。这个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遇到,每次当我正襟危坐在电脑面前,雄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番。然后就会不自觉地刷一下手机,看一下无关的网页,扭一下书架上的模型玩具,或者去窗边莫名其妙地站一会,经常走神。这些的情况成为常态后,就引发第2个问题:误判自己专注的时间。通常,我会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在干一大堆杂事的间隙中,干一点正事。但在我的认知里的,我却是投入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干一件正事,只是偶尔干了一点杂事。这使得我实际专注的时间,跟我以为投入的时间,发生重大误差。当我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到底为正事投入了多少时间后,就引发第3个问题:自我否定 & 夸大难度。因为我认为自己已经投入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但事情却没有明显的进展,得不到可观的成果。就会开始质疑自己能力有问题,自己是个废柴。或者,会夸大这件事的难度,明明花了这么多时间,还是什么都没做好,证明这件事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那还是放弃算了……在执行这套流程之后,这些问题对我的影响就降低了很多。首先,由于前文提到的番茄钟的「仪式感」,我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即使偶然会走神,也比以往更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从而快速回到需要专注的任务上。通过APP的数据分析,可以知道自己在每一项任务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即使由于操作、走神的原因,会存在一些误差,但也肯定比单凭自己感觉去判断投入了多少时间靠谱。另外,如果在专注过程中,有人让我去做其他事情,我会先询问那件事情的紧急性,再决定是先处理别人的事情,还是先继续专注自己的事情,这在某程度上提高了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事情的重视程度。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文章:「为爱迷茫的人,你要爱自己」,你应该明白这种自我重视对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得到相对准确的投入时间数据后,再去评估任务的完成度、实现的效果,就能更加客观。例如,在我的「练琴」的任务清单里,有一个「爬格子」任务,这是一种专项的吉他练习。在我自己的认知里,我已经练习爬格子一个多星期,因为初期手型与发力不正确,现在手腕还出现了腱鞘炎的迹象。但我爬格子的练习效果还是很差。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应该已经开始准备把吉他烧掉。但我打开「爬格子」这个任务的详细信息,发现我过去一个多星期,专项练习爬格子的总时间,其实只有2个小时。这只能证明我练习得还不够多,还远远达不到讨论我个人天赋以及任务难度的程度。「End」
以上就是我尝试记录为了某些「目标」投入多少时间的体验。正如前文提到,折腾这件事情,我觉得在于满足我一些莫名的欲望,而不是帮助我完成某些具体的「目标」。所以我也不知道利用这套流程,我最后到底能不能学会吉他,能不能完成壹号会所月球分店工程。但在使用番茄钟、管理任务、回顾投入时间的过程中,确实能让我的心态更加平静。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番茄钟默认是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刚开始的时候,我总觉得5分钟的休息时间不够,后来发现是我的休息方法出了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利用这5分钟的时间刷短内容APP。首先这样做时间肯定不够,短内容APP不一口气刷个3小时怎么可能过瘾。其次就是这样做其实并不是在「休息」,因为刷手机这个行为仍然在消耗我的注意力。所以后来我调整了这5分钟的休息方式,做做深蹲,开合跳,原地小跑……一些强度很低但能活动身体的事情。如果你持续做这类运动,你就会发现,5分钟非常漫长。如果在办公室不好意思搞这么一套,那就左手拿水杯,右手那个记事本瞎逛一下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