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安石的《元日》诗歌,可谓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描绘了春风融融,春日曈曈,千家万户喜迎春节而竞相燃放鞭炮,家人团聚,喜饮屠苏酒,将门板上的旧桃符换成新桃符的喜庆祥和景象。
那么,王安石诗中所说的桃符和我们今天贴的春联有什么联系?而道教祝由文化在春联的演变过程中又有什么影响呢?
当今主流的观点认为,春联起源于古时的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而桃符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桃符的雏形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所以,我们就能知道,桃符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立春时,百姓在桃木板上写下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镇邪祛恶,祈求吉祥。
现在可以查到最早的有关桃符习俗的历史文献见于汉代,据许慎的《淮南子诠言训注》的记载:“今人(即汉代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可见,汉朝时就已经有了除夕在门上钉挂桃梗并上书文辞以祈福禳灾的习俗。
古人究竟会在桃梗上书写什么样的文辞内容?直到近代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十二副桃符,才让我们对唐朝时期桃符上书写的内容略窥一斑,其中不乏“厉鬼藏埋”、“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等具有鲜明道教符咒色彩的联语。这也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桃符联语。
公元964年除夕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后蜀皇帝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室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不敢怠慢,不一刻便题写完毕,孟昶阅览,不满意,于是亲自下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句式工整、吉祥喜庆的诗句,孟昶的这一笔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最规范的对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之后,桃符上除了辟邪之语外,还可以写上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
宋代时,题书桃符的习俗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门神、春牌、桃符成为民间春节必备之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另有《梦粱录》云:“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此后,桃符已经由纸张代替桃木板,称之为“春联”或者“春贴纸”了。
在明代,桃符完成了向春联的演进,并得到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大力推广普及。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动,春联自明朝开始在全国各地普遍流行。
到了清代,除夕贴春联成为了民间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之一,而钉挂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了张贴纸质的春联或者二者同时贴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写到了这一习俗:“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据清代的《壶天录》一书记载:“京师风俗,新年必换春联,宦商士庶,无不以朱笺贴门,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