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 讯
天津市静海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领导对药王庙道众的寄语甲辰年皈依津门药王庙后,正式接触了诵经这件事,庙里的诵经和我之前理解的诵经还是有很大差别。经过这多半年的诵经生活,我也是有所感悟,下面我就从几个维度上来说一下我对“诵经”这件事的理解。
在《三官经》和《北斗经》中都有结经偈:“向来诵经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志心称念,不可思议功德。”。由于这段《结经偈》朗朗上口,且在经文的后面,最开始的我认为这段文字就是对诵经这件事的修饰,且一诵到这段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诵经要大功告成了,酸痛的腰和剧痛的膝盖要得到解放了,努力了四十分钟的诵经录音到这个时间基本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了。于是语速不由得就加快了,心情也无比的激动,但人在不平静的状态下是很难做出深刻思考的,所以这种激动的状态一直维持了好久,直到诵经考核完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来庙学习之前,我认为诵经这个事就是一个字不落的照着读,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即可,也听过许多年的“传闻”,就是如果诵的经文哪怕是错的,只要坚持,也会有很大的收益。而且在自学之初,总是认为自己是“修仙圣体”,我一定就是天底下最特别的那个人,我一定可以从各个维度的修习中体悟真道,甚至有一天可以顿悟秘籍,得道成仙。就是在这个传闻的指导,且在自己的“自负”中断断续续的诵了许多年的经文,结果也没悟出点所以然来。直到到了庙里,和郭道长学完了四品经,才知道诵经这事大有讲究,首先经文中的断句是需要标注的,古文中没有标点,如果只凭自己的理解断句,大概率会对经文意思有所扭曲。其次就是经文中还有很多错字,别字以及多音字,这就比较复杂了,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可能就真的一直错下去了。再次就是经文中不是所有的字都是需要诵出来的,有一些是不需要诵的,还有一部分是以唱韵的方式呈现的,这一部分内容就属于很专业的事了,如果不是有机会学习,可能我一辈子都会很有感情的诵读《小赞韵》。虽然也没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但字里行间都会透露着“不专业”三个字。最后就是经文中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北斗经》中的七星讳字是只可以敲出来,切不可诵出来的,这要是按照朗诵的标准都诵读出来,可就不仅仅是“不专业”的问题了,而是对神明的不恭敬,虽然中国有句古话:不知者不怪。但这也不能成为一名严肃修习者的借口。诵持万遍到头来功过相抵,就太得不偿失了。在没有了过经压力后,渐渐的也就沉淀下来了,可以安心的感受一些经文中的奥义,说是奥义其实也就是可以踏实的逐字逐句的诵读经文的内容了,而不仅仅是为了正确而诵读了,在经过几百遍的诵读后发现经文中有许多修仙“秘法”,但更多的却是劝诫世人的警世之言。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很兴奋,因为这让“习经”和“修仙”不只是在坛前修习,而是融进了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在加深经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的理解都是我们自己的“诵经功德”,然后将这些感悟从口头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经文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算是对祖师爷苦口婆心传授经文最好的反馈,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经文中所说的“上奉高真”。诵持《北斗经》最重要的两个日子就是每岁六度的本命下日,及每年的九月初一到初九的“九皇会”。今年的九皇会期间我便斋戒十日,并每日诵持《北斗经》,以使经功最大化。在此期间每天都为家人祈求消灾赦罪解厄。在初四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事,那就是我虽然坚持诵持《北斗经》,并将经功回向给自家亲人,但还有太多人不会诵持,不懂诵持,无法在这重要的日子里得到浩力经功,于是便借鉴了佛教的唱佛机原理,将《北斗经》中二十四解厄的部分录成视频,发在朋友圈上,让大家看一看,听一听以致可以得到一些经功,其间大家的反响平平,且还有一位闾山派的师兄私信我说:经是诵给自己的,而不是诵给别人的。当时我谢过师兄的提醒,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我们的发心是好的,就一定会得到正向的回馈么?或者说就一定要得到正向的回馈么?当别人不理解你的初衷的时候是应该解释清楚,还是要砥砺前行呢?当你是以为对方好的姿态来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变成魔鬼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得出了不太成熟的结论,无论发心如何,都要更追求发心的因,而并非是发心的果,果的正向与否,只取决于发心的时候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还是以对方为出发点。还要掌握好程度与分寸,更要讲究好时间地点,这样才能种善因,得善果。不做“宗教偏执份子”。做到真正的把福送给他人,让灾祸远离他人。也让自己的一腔热血真的感染了他人,而非污染了他人。当我们可以时刻以“祖师爷的小宝贝”自居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祖师爷的如影随形,这种祖师爷的伴随感最直观的感受就会使自己变得有敬畏心,这敬畏心是遍及到方方面面的,包括但不限于对信仰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最重要的是对道德品质的敬畏。之所以强调道德品质,是因为道德品质没有真切的实体,也没有明确的文字,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谈论道德就显得无比的空洞且无从谈起,毕竟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没有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但当唯物主义没有一个更好的着力点的情况下,那么信仰的力量就会凸显出来。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变得更加的具象化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祖师爷拿着我们心中的那把道德尺量一量,是功是过,无需祖师爷评判,我们自己就会给自己答案。在习惯了这样的测量后,可能我们会“被动”的成为一名温润平和,不骄不躁,不争不抢的人。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测量,评判中,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的证无上道,得无上道。通过修习经典可以使我们智慧开明,也可以使我们得大仙道,仙道在三十六部尊经之中,但又何尝不是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修行从高阈值活动变成低阈值活动,修行不必必须修斋设醮,起坛作法。那么修行就会在举手投足间,在呼吸吐纳间,亦在道法自然间。经文当中讲述的是祖师爷的事迹,同样更多的还是祖师爷的教化与寄托,经文更是传承的载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一代又一代的弟子有着不同的领悟,将诵经的不可思议功德发扬光大。
随喜转发 ·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