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于1950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中国于1983年成为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会员国。截止至2024年9月,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38项。
2014年入选 4项 | ||
四川乐山东风堰 |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现为乐山市第二大水利工程,夹江县骨干水利工程。 | |
浙江丽水通济堰 |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碧湖平原,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通济堰首创了最早的拱形大坝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两项“世界之最”。南宋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是世界最早的水法规之一。 | |
福建莆田木兰陂 |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 |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 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
2015年入选 3项 | ||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 | 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这种最为古老的灌溉方式仍在泉畈等村使用,堪称灌溉文明的活化石。 | |
寿县芍陂 | 又称安丰塘。位于今安徽寿县南。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 | |
宁波它山堰 |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它山,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 |
2016年入选 3项 | ||
陕西泾阳郑国渠 | 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 |
江西吉安槎滩陂 | 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委搓滩村畔,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是一座始筑于南唐并长期发挥疏江导流灌溉功能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有“江南都江堰”之称。 | |
浙江湖州溇港 |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是春秋时期延续至今的古遗址。生活在太湖附近的人将顺直于环湖大堤方向且位于大钱港以东的河流叫“ 溇”,分布于大钱港及其以西的河流叫“ 港”,而平行于环湖大堤方向的河道称“ 塘”。 |
2017年入选 3项 | ||
宁夏古灌区 | 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汉书·匈奴列传》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 | |
陕西汉中三堰 |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建于西汉初年。“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山河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五门堰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 | |
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 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始建于隋大业九年(613年)。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该工程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 |
2018年入选 4项 | ||
四川成都都江堰 |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 |
广西兴安灵渠 | 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 |
浙江龙游姜席堰 | 有“龙游的都江堰”之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港(旧名灵溪)下游后田铺村。相传,堰为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 | |
湖北南漳长渠 | 又名白起渠、武镇百里长渠、 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最早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的战渠,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为灌渠。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 |
2019年入选 2项 | ||
内蒙古河套灌区 | 黄河上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远在秦汉时代即开始挖渠,唐贞观年间,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有的渠可灌600公顷以上。清中叶后,开渠种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干渠。中华民国时代,将灌区向东延伸至乌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区。20世纪50年以来,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又修筑了黄河防洪大堤。 | |
江西抚州千金陂 | 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上,矗立于抚河与干港的分岔口,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下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 | |
福建莆田木兰陂 |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于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木兰陂是具代表性的拒咸蓄淡灌溉工程,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 | |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 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
2020年入选 4项 | ||
福建省福清天宝陂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江街道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 |
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其前身是西汉时期开凿的龙首渠。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采取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历时十余载,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后各朝代在此基础上多有新建。民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龙首渠的基础上修建了“关中八惠”之一洛惠渠。 | |
浙江省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即:白沙堰) | 位于金华市白沙溪上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东汉建武年(公元27年)开建,覆盖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农田27.8万亩,现仍有19座堰在发挥作用。 | |
广东省佛山桑园围 | 又称“桑园围水利设施”,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九江镇,顺德区龙江镇,为桑基鱼塘模式。据《南海县志》记载:桑园围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始筑东、西堤,4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别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 。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广南路宪张朝栋牵头治理,在西樵山下沿西江、北江筑堤防洪。其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是珠三角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
2021年入选 3项 | ||
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 | 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境内。春秋时期,吴王兴建邗沟,揭开了古运河建设史的篇章。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了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江苏高邮“里运河—高邮灌区”工程遗产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 | |
江西潦河灌区 | 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分布于宜春、南昌二市奉新、靖安、安义三县境内。潦河灌区工程是一座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的大型灌溉工程。最早兴建于唐代,后于20世纪50年代改建和扩建达到现有规模,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引水灌区。 | |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 |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从宋元时期开始,当地先民逐步在冲曲河沿线建立起蓄水灌溉系统。历经几个世纪的修建,到明清时期,灌溉系统的利用和管理体系已趋完善。 |
2022年入选 4项 | ||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 |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罗霄山脉与诸广山脉之间,在长江流域赣江分支章江支流的源头,面积约有3400公顷,梯田最高海拔1260m,最低280m,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一。据文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梯田兴于秦汉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历史,后经唐、宋、元、明、清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至此达到宏伟的规模。 | |
四川通济堰 | 是岷江中游著名的灌溉工程,渠首在成都市新津区城东南岷江支流南河、西河与岷江的汇合处。通济堰之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而其历史则可以上溯到东汉建安年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从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到眉山县西南入江,灌溉农田六百顷。渠建成后名“通济堰”。 | |
江苏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独有的、中国国内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渐淤垫的自然背景下,兴化先民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随着水利的完善河网日益细化,水系得到分级控制:湖荡-外河-(水闸)-内河-池塘-沟渠-(水闸)-农田,是古往今来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 |
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 | 浙江省松阳县四面环山,中部为松古平原。瓯江流域一级支流——松阴溪,横贯松古平原。自汉代开始,古人因地治水,建了数量庞大的堰、渠、塘、井。到明末,松阴溪流域已建成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总灌溉面积达16.6万亩,成为浙西南最大的产粮区,称为松古灌区。 |
2023年入选 4项 | ||
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 | 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境内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舆地纪胜》记载,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片责,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片曹片责两堰,“灌田两千余顷”,史称“七门三堰”。 | |
江苏洪泽古灌区 |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境内,为蓄水型灌区。其源于破釜塘,始建于公元199年。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 |
山西霍泉灌溉工程 |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最早记载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被其他灌区参照使用,誉为“霍例水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 白霓古堰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由条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粘合。据文献记载,石枧堰至迟公元931年修建,远陂堰至迟1226年修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
2024年入选 4项 | ||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 吐鲁番坎儿井是重要的灌溉工程遗产。由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等部分组成。坎儿井的“坎儿”,是井穴之意,是一种有效防止水资源蒸发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 |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 | 1,徽州堨坝是古徽州一种水利灌溉工程体系。以堨坝为核心工程,修建包括山塘、圳渠水口、水街、水井等构成顺应自然、精巧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建造时间最早的是建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的鲍南堨,位于丰乐河,距今有近1700年历史,建造时间最短的条垅堨,距今也有约500年历史。2,石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也称堨,常用坚固石材筑成的水坝,用来拦截水流,提高水位,用以灌溉及提供生活水源。婺源石堨的开发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 |
陕西汉阴凤堰梯田 |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凤堰梯田由凤江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区梯田组成。凤堰梯田是秦巴山区已发现认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是湖广移民开发陕南的“活标本”和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 |
重庆秀山巨丰堰 |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由秀山县当地居民集资修建,后经历代朝廷扩建与改造,实现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灌溉方式,是秀山县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巨丰堰由巨丰堰、永丰堰、黄桷堰组成。 |
- THE END -
*版权声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出处有误或侵犯到原作者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授权事宜。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
一键星标公众号 每天补充一点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