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会计研究》最新刊发十三篇文章!

职场   2024-11-14 10:12   北京  
@会计学术联盟(ID:KJXSLM);学习资源推荐专栏;来源:中国会计学会官微;高校财会经管类博士招聘季,我们欢迎以单位支持的方式进行宣传,欢迎联系微信13717527221

会计学术联盟(ID:KJXSLM)
——为高端财会人的智慧成长赋能


传播会计前辈思想,引领青年一代成长
因缘分相聚,因互助成长,因智慧光华

 建 议 盟 友| 星 标 我 们
不再遗憾错过 ☆ 每次成长机会



今日顶刊推送关注


1
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究

作者:
张凤玲(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徐玉琳(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宋柏(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摘要: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本文创新性提出由授权依据、执法依据、行为规范组成的“三位一体”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回答财会监督实践中谁监督、监督谁、以何依据监督执法、如何规范监督行为等问题奠定基础。本文用该分析框架指导分析了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具体而言,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完善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立法修法工作、建立监督合力机制的刚性约束制度、以改革促立法、优化监督处罚制度与规则、完善监督行为规范制度体系、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八个维度推进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
联合授信制度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作者:
向锐(四川大学商学院)
沈璐(四川大学商学院)
摘要:财务造假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如何促进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该制度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联合授信制度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作用机制检验显示,联合授信制度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关联交易、抑制银企合谋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效应在大股东掏空问题严重、非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集中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联合授信制度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和债务融资成本。上述结论为有效防范企业财务舞弊,促进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制度参考。
3
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与商业银行盈余平滑——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

作者:

王成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新制度会计学研究中心)

吴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新制度会计学研究中心)

余威(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我国银行业分批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为“自然实验”,研究发现,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实施显著提升了银行的盈余平滑水平。但机制检验发现,盈余平滑并非管理层有意为之,而是由于预期信用损失法在提高拨备计提及时性、抑制拨备顺周期性的同时“恰好” 使得税前拨备前利润与拨备同增同减所致。异质性检验发现。只有经“四大”审计、高管薪酬被延期支付以及所处地区的政府财政压力较小时,商业银行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才会显著增加银行盈余平滑水平。本文从盈余平滑角度为研究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实施效果以及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与证据支持。

4
物联网生态平台下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创新——基于海尔“链群合约”的案例研究

作者:

黄继章(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潘飞(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宣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邵新智(海尔集团)

宋金成(海尔集团)

摘要: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深入探讨了制造企业在物联网生态平台转型背景下的管理会计创新。为应对物联网生态平台转型带来的种种挑战,海尔开发了“链群合约”这一新型管理工具。本文基于“组织环境与战略——组织架构与流程——组织管控”的分析框架,以海尔的“食联网”平台为例,详细展示了链群合约的运作方式,并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管理会计创新。研究表明,链群合约能够适应物联网生态平台战略下的组织管理要求,充分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组织管理赋能。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揭示链群合约这一新型管理工具的本质,促进智能化管理工具与传统管理会计框架的深度融合,并为其他生态平台类企业借鉴海尔经验、加强生态平台的赋能功效提供启示。

5
市场地位与企业核心盈利的现金获取质量: 进攻还是防御?——基于企业战略类型选择的分析视角

作者:
钱爱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吴春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摘要:核心盈利的现金获取质量反映了企业自身经营活动获取盈利的含金量,是评价企业盈利质量的重要维度。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上市公司核心盈利的现金获取质量,探寻其关键影响因素,本文选择2000—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基于企业特定市场地位下的战略类型选择对企业核心盈利现金获取质量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市场地位较高的企业,运用防御型战略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盈利的现金获取质量;而对于市场地位相对较低的企业, 运用进攻型战略则更有助于突破核心盈利现金获取质量不高的困境。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信用融资和营业周期是防御型战略强化市场地位与核心盈利现金获取质量关系的两类机制。本研究为市场地位差异下的企业调整战略类型以提升核心盈利的现金获取质量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有助于充分发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明确战略定位、参与市场竞争乃至提升企业财务质量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6
媒体背景高管与内部人交易收益:推波助澜还是有效监督?

作者:
冯荟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许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方明浩(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徐星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摘要:媒体是公司外部监督的重要力量,公司聘请媒体背景高管既可能监督约束内部人交易,也可能使公司更易于操纵媒体而助长机会主义行为。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媒体背景高管与内部人交易收益的关系。结果发现,公司聘请媒体背景高管显著减少内部人交易超额收益。机制检验表明,媒体背景高管主要通过提升投资者异常关注和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其所在公司的内部人交易收益。进一步分析指出,年龄更小、学历更低的内部人和非独立董事更容易受到媒体背景高管的影响;公司股权制衡和地区法制化是媒体背景高管的互补性治理机制;公司前期的信息披露评级越低,媒体背景高管的治理效应越强。研究结论对于发挥媒体监督效应、完善高管团队建设,以及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
金融科技赋能与银行贷款配置:芝麻和西瓜能一起捡吗

作者:
俊(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李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颖琛(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邓建平(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摘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使命。本文实证考察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其贷款配置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尽管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零售贷款增长,但会对实体企业贷款产生“挤出效应”,且在贷款资源紧张的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挤出实体企业贷款的贷款配置行为是银行出于增收益、减损失、降风险的理性决策所致。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对物理网点依赖程度低的银行和数字金融素养高的区域中,以及在消费者信心指数高和货币紧缩的宏观环境下,挤出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从银行贷款配置的独特视角指出了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一种潜在负向影响,能够为推动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8

债券交叉违约条款与企业研发强度


作者:

吴育辉(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张韵(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吴伟(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张腾(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是维护债券市场正常运行、更好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根本保证。本文以“交叉违约条款”(也称“交叉保护条款”)的引入为研究场景,以2016—2021年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交叉违约条款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置交叉违约条款的企业显著降低了研发强度。原因在于交叉违约条款会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缩短债务融资期限、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当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更大、管理层能力更强时,交叉违约条款对研发强度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显著;而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和短视程度、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则会削弱上述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当交叉违约条款更易被触发时,企业研发强度受到的约束作用更强。同时,交叉违约条款主要减少了研发活动的费用化部分,促使企业更审慎地调整研发开支,体现为维持既有项目的研发进程、 减少新项目的启动等。最后,交叉违约条款能够提高单位研发强度的专利产出质量。本文的研究对加强债券投资者保护制度构建、筑牢债券信用风险屏障具有重要启示。

9
环保法与僵尸企业形成——基于一项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作者:

周冬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黄雨秀(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新环保法的颁布显著降低了僵尸企业的形成概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和转型升级的加快是环境规制抑制僵尸企业形成的重要渠道。区分所有权性质、融资约束、企业规模、地区环境执法强度与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的进一步检验发现,新环保法的颁布对僵尸企业形成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大规模企业以及高环境执法强度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且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新环保法的颁布对于僵尸企业形成的抑制作用越强。进一步地,从中长期来看,新环保法的颁布对企业价值与盈利能力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僵尸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规制经济后果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抑制僵尸企业形成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10
企业数字化与ESG履责

作者:
李志军(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耿末(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耀友福(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数字技术进步赋予了企业绿色转型和气候风险管理的新动能,本文基于ESG理论框架,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数字化对ESG履责的赋能影响。 研究表明,企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ESG履责表现。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通过改善绿色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契约履行和公司治理效能来有效赋能ESG履责。进一步纳入微观企业气候风险、中观碳行业、宏观气候政策的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对ESG履责的积极影响在企业气候风险较高、高碳行业和非低碳试点建设地区的情景中更明显。最后从数字化的溢出效应层面,数字化赋能的企业ESG履责表现在同行业、同地区中存在溢出效用。本文将数字技术进步的红利效应纳入企业 ESG管理和气候风险治理层面,是对数字经济与气候经济学理论的有益融合创新。同时对强化企业ESG履责和加快培育企业绿色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政府审计公信力研究:基于一般性信任理论的分析

作者:

黄溶冰(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基于一般性信任理论,本文认为政府审计公信力体现为社会各界对政府审计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政府审计的公信力越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同感、信任感和满意程度就越高。政府审计公信力的形成需要考虑发现问题技术性特征、报告问题独立性特征和整改问题回应性特征的有机统一,即在精准揭示问题的同时有效整改问题。政府审计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因子、正直因子和善意因子,分别体现为专业胜任能力、正义感和客观公正、以及勤勉尽责和为民情怀;上述三因子与国家审计公信力形成机理中揭示问题的防护性功能和整改问题的建设性功能具有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政府审计公信力的实现路径,基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典型案例,利用能力—正直—善意三因子模型进行了微观考察。

12
审计委员会少数非独立董事交叉任职的治理效果研究——来自上市公司审计师选聘的证据

作者:

肖泽华(湖北大学商学院)

李青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不同于萨班斯法案要求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允许审计委员会存在少于半数的非独立董事。本文基于审计委员会选聘外部审计师的职能,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32022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少数非独立董事交叉任职于股东单位,尤其是非控股股东单位时,上市公司更偏好聘请四大审计师,其机制在于强化股东监督效力,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及外部监管力度较弱时更为明显,并提高了审计质量;而交叉任职于经理层,尤其是兼任CEO时,上市公司更偏好聘请非四大审计师,其机制在于加剧经理层权力寻租。本文从少数成员身份异质性的视角,为打开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的黑箱提供了中国的证据,有助于推动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关于审计委员会任职资格、职权界定等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13
言多未必失: 经营月报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永冀(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金昕(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苏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经营月报是中国资本市场试行的一项信息披露探索。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上市公司月报披露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多期DID检验,分析了披露经营月报对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1)经营月报降低了审计费用,且披露频次越高审计费用越低。(2)机制分析发现,经营月报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操纵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降低了审计风险溢价。(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市场势力较弱的子样本中,经营月报对审计费用的负向影响更显著。(4)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制性比自愿性月报披露更大程度上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本文提示审计师及时关注月报信息,了解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动态。


11月17日上午9点,第三届海内外华人财会金融类博士就业招聘会北京专场招聘,欢迎用人单位与博士小伙伴注册用人单位注册延长至11月13日23:59,应聘博士报名截止到11月15日23:59;地点:北京欢乐谷工业大学漫心酒店;博士招聘咨询:13717527221,加微信请注明:姓名+单位+事项。

关注会计学术联盟

   为财会人智慧成长赋能

   超22万高端财会人关注

会计学术联盟
财会科研领域NO.1平台。开设中国学者国际发文、顶刊推送、前沿专题、讲座会议、学者关注、重要新闻、高校教师招聘等专栏。全球财会博士联合发起,超20万人关注,社群超2万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Seminar、博士就业双选会、暑期科研训练营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