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指引》
一、建设目标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二)应急单元成员
核心成员:
安保人员:从学校安保队伍中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人员作为骨干力量,他们应熟悉安保技能、应急处置流程和校园环境,承担日常安全巡逻、门岗值守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职责。 教师志愿者:招募热心校园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知识的教师参与。教师志愿者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参与应急单元的值班备勤、协助安保人员维护校园秩序以及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疏散等工作。 后勤保障人员:包括学校医务室工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医务室工作人员负责在突发事件中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医疗救治和转运;维修人员负责对校园设施设备进行应急抢修,保障校园基础设施在应急状态下的正常运行。
三、装备配备
为每位应急单元成员配备头盔、防刺背心、防割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成员的人身安全。 购置一定数量的盾牌,用于在面对暴力袭击等危险情况时进行自我防护和人群隔离。
(二)通讯设备
配备对讲机若干,确保应急单元成员之间、与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之间能够保持及时、畅通的通讯联络。对讲机应设置专门频道,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性能良好。 在校园内重点区域(如校门口、教学楼、操场等)安装紧急呼叫按钮或设置固定电话,方便师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报警或向应急单元求助。
(三)应急处置器材
配备警棍、强光手电筒等常规安保器材,用于应对一般治安事件和夜间应急处置。 根据校园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储备适量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水带、灭火毯等)、急救药品及器材(如急救箱、担架、心脏除颤仪等)、防汛物资(如沙袋、抽水泵等)等专业应急处置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器材处于良好状态,随时能够投入使用。
四、培训与演练
(一)培训内容
应急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治安防范知识、食品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医疗急救知识等,使应急单元成员全面了解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危害及应对方法。 应急技能培训:
安保技能培训:教授成员警械使用方法、徒手防卫与控制技巧、人群疏散引导方法等,提高其应对暴力袭击、治安事件等的处置能力。 消防技能培训:开展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的使用操作培训,组织成员进行火灾扑救演练,使其熟练掌握火灾初期扑救技能。 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由专业医护人员对成员进行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急救技能培训,确保成员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培训方式
邀请公安、消防、医疗等专业部门的专家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使应急单元成员系统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 组织观看应急教育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和方法,加深成员的理解和记忆。 开展线上学习交流活动,利用学校内部网络平台或手机应用程序,推送应急知识学习资料、在线课程等,方便成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设置在线答疑、讨论交流等环节,促进成员之间的学习互动。
(三)演练安排
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季节特点,确定演练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参与人员范围等。演练主题可涵盖火灾事故、地震灾害、暴力恐怖袭击、食品安全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 演练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桌面演练、实战演练等。桌面演练主要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场景,组织应急单元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应对方案和流程,检验成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和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能力;实战演练则在真实场景下进行,模拟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成员进行实际的应急处置操作,如火灾扑救、人员疏散、伤员救治等,检验和提高成员的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 演练结束后,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组织参演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式收集师生对演练的反馈意见,了解师生对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演练组织实施的满意度,为今后的演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五、工作机制与流程
(一)日常值守机制
制定应急单元值班表,明确值班人员、值班时间和值班地点。值班人员应包括安保人员、教师志愿者等核心成员,确保每天 24 小时有人值守。 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应坚守岗位,着装整齐,佩戴好相应的装备器材,按时进行校园巡逻,重点巡查校园出入口、教学楼、办公楼、宿舍区、食堂、操场等区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 建立值班记录制度,值班人员应详细记录值班期间的巡查情况、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结果等信息,做到记录详实、准确、完整。值班记录应定期进行整理归档,以备查阅。
(二)信息报告机制
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和流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发现人员应立即向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值班人员报告,值班人员在初步核实情况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学校领导、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健康等)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报告信息应准确、客观、详实,不得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建立信息续报制度,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单元应及时跟踪事件发展态势,掌握最新情况,并按照要求向上级部门进行续报,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和措施。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学校最小应急单元领导小组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单元成员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响应流程如下:
一级响应(重大突发事件):如发生暴力恐怖袭击、重大火灾事故、地震灾害等严重威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应急单元成员应立即赶赴现场,在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力量到达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先期处置,如控制现场局势、组织人员疏散、开展伤员救治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配合专业救援力量做好后续救援工作,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级响应(较大突发事件):对于一般治安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小型火灾等较大突发事件,应急单元应在学校领导的指挥下,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处置。安保人员负责维护现场秩序,防止事态扩大;教师志愿者协助进行人员疏散和安抚工作;后勤保障人员负责提供相应的物资保障和医疗救援服务。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按照上级指示要求进一步开展工作。 三级响应(一般突发事件):对于校园内发生的一些轻微突发事件,如学生突发疾病、小型设施设备故障等,应急单元成员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流程进行处理。及时通知学校医务室或相关维修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救治或抢修,确保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校园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联动协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周边单位、社区以及公安、消防、卫生健康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联动协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和任务,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校园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应能够迅速与周边单位、社区以及专业救援力量取得联系,请求支援和协助。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家长通报事件情况,告知学校采取的措施和学生的安全状况,避免家长恐慌和误解。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家长对学校应急处置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六、监督与评估
(一)监督检查
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建设领导小组应定期对应急单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人员配备情况、装备器材配备及维护情况、培训演练开展情况、工作机制与流程执行情况等。 建立检查台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应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对于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评估考核
制定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建设评估考核标准,从组织架构、人员素质、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应急处置能力、工作成效等方面对应急单元进行全面评估考核。 定期组织开展评估考核工作,可采取自评、互评、上级部门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考核结果应及时进行通报,并与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对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批评。 根据评估考核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完善学校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