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打乱公众号推送顺序,如需获取更多资讯,请将【校园安全云服务】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更新。
安全管理乱象
不懂安全的人身居高位不放权,不听言。一切不以科学为依据,而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准绳。学校安全人员既从事安全管理,又需要学科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不计入学科教学,都做少做都等于“白做”!且,但凡跟安全沾边的工作全部归口安全人员。还得迎接各种安全检查、造各种安全表格档案。学校所有制度齐全规范,毫无瑕疵。但是知道有这个制度的人寥寥无几。学校校长开完会就算“落实”了,各部门参会了就算“完成任务”了,都以教学为借口不履行安全职责,好像安全和自己无关。大会小会天天会。领导再会上神情严肃,先提隐患,再讲安全。其他人员奋笔疾书全程记录。会议结束,记录一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说什么了?鬼知道。上层安排的安全工作,层层传达。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教职员工。有会议传达,有纸质公告,有媒体传达,有口头相传。最后工作落到实处了吗?安全管理其实是一个服务性质的职业。为安全运营服务,为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服务。理应是从上到下的负责制。学校校长为全体师生负责,老师为自己和学生负责,学生为自己负责,各岗位人员为岗位安全履责。而实际上却成了从下到上的追责制。出现问题,先处罚岗位人员的主要责任,再处罚部门管理的连带责任,一路闪电带火花,一直罚到“执法主体”以下。安全管理是需要六亲不认的。你对安全讲清,事故不会对你讲清。但是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一项制度还没执行完,各种人际关系掺杂,干预管理。最终制度未落实,隐患依然在。安全工作的大部分精力全部集中于应付检查,工作做没做没关系,但是你得有记录。而且得写的规范。没培训吗?教育登记表先签个字。隐患没排查吗?没事,以前的隐患排查表重新打印,画个押。做制度做台账做记录,迎接检查,无数的形式主义压垮了安全管理人,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场有效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说了=做了”“做了=做成了”“做完了=做好了”已经成为安全管理中应付式落实的“三件套”。
某些单位,安全管理中把“说了”当“做了”,习惯于搞忽悠,热衷于喊口号,实际上脚下一动不动。某些单位“安全第一”口号喊得响亮,一旦遇到安全与教学工作冲突时,安全要完全给教学考试让路,经常“嘴上高高举起,行动轻轻放下”。高喊安全第一,真正遇到安全问题时,绕着走!具体表现为:安全投入能省就省,安全设备能少就少,安全问题应付就应付。漂亮话张口就来,隐患点随处可见。以口号代替安全安全,以标语代替宣贯!工作未动口号先行,无论教室、楼道,安全标语横幅满天飞。实际遇到隐患时也不整改,一句“马上整改",应付了多少次安全检查,嘴上说我们要重视安全,真正遇到需要整改或者安全投入时,抠抠搜搜舍不得花钱,连监控存储硬盘都是能省一个是一个!不来查,永远都是没问题。某些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给负责人提出改善安全的建议时,总要扣来自哪个法规条款,总要问政府有没有要求这么做,没有要求肯定不做。不求满分,只求及格,政府要求什么就做什么,能省就省,不管做的质量如何,及格就行。
把“做了”当“做成了”也是安全管理中形式主义的套路之一,实际工作中有3种表现。年年制定安全目标,一些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总想把“任务分解”当成稀释责任的手段,把责任推给安全管理人员,自己责任少写几条。计划做好了,任务细化了,就当做工作完成了。所谓安全计划也就制定时有人看几眼,之后就永远不会有人再去看。把会议当成落实,把研究当成解决。开会研究了安全问题,就当作"安全问题解决了"为了开会而开会,上级有什么要求,下面就对应开什么会,会议精神仅仅停留在开个会,发个文件,听个汇报,问题还是那个问题,隐患还是那个隐患。一到重点时段,一遇重大事故,各种关于安全工作的红头文件一通发文,什么安全责任制,安全工作计划,安全管理制度....,文件一个档案柜都装不下!可文件发完了,就没有了后续,永远存在了档案柜,根本不按照文件执行。
把“做完了”当“做好了”,看似可以达到安全工作的及格线,但实际上一些“做歪了”“做空了”的工作浪费了各种资源和精力。——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事情表面看做完了,实际上做歪了。安全中为了应付检查部门的检查,造假严重。表面上各项安全工作都做完了,实际上都做歪了!——对待安全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表面看做完了,实际上做空了。安全工作中为了应付检查部门的检查,形式主义泛滥。表面上各项安全工作都做完了,实际上都做空了!各种安全培训,请专家讲完了也就讲完了,一点用不上.....安全体系做了一大堆,安全管理制度台账、做了一套又一套,其实都是假大空,做完了就放着了,根本没有按照体系运行。——一刀切式“做完了”,实际上可能做错了、做坏了。隐患一查了之,上级只知道通报,不知道统一标准先指导。安全,从想到,到做到,从做到,到做好,从安全部门履责,到人人履责,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