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画面作为主体框架,把每个展位嵌在了相应的部分光源由四盏灯提供,从前往后的用途分别是热量、紫外线和照明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中部平原奶蛇(Lampropeltis triangulum gentilis)墙壁高处在灯下30cm左右处还有两个晒台,而养的物种则是普遍被认为“不需要光照”的玉米蛇和奶蛇。颠覆常识吗?其实有时候,“常识”可能就是错的。玉米蛇所在的豹斑蛇属都有很高的树栖性。在野外,玉米蛇经常往返于树上捕鸟或晒太阳。圈养中提供足够立体丰容的环境也可以看到蛇经常会去“吊床”上睡觉。而奶蛇也是在夜间相当活跃的物种。爱好者常说的“奶蛇喜欢越狱”不就是说明它对现有的低矮环境不满吗?所有的环境尺寸都是要根据动物的体长和性格来确定的。1.5m的高度对熟悉饲主的成年蛇来说一点都不高。但对于天天住抽屉、没见过人的1岁内小蛇来说就太有压力了——但这也不意味着它能乐意一辈子住在10几厘米高的抽屉里。老挝异蝎(Heterometrus laoticus)亚马逊东方魨(Colomesus asellus)网纹穗唇魮(Crossocheilus reticulatus)大斑筛耳鲶(Otocinclus macrospilus)斯特巴氏兵鯰(Corydoras sterbai)闪光兵鲶(Corydoras splendens)火焰魮脂鲤(Hyphessobrycon flammeus)阿氏霓虹脂鲤/宝莲灯(Paracheirodon axelrodi)闪光直线脂鲤/钻石灯(Moenkhausia pittieri)“蓝莓灯”(Hyphessobrycon wadai)科斯塔氏直线脂鲤/黑尾大勾灯(Moenkhausia costae)异足新米虾/玫瑰虾(Neocaridina davidi)多齿米虾(Caridina multidentata)翡翠西非蜥/龙纹翡翠蜥(Gastropholis prasina)它就是居住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接壤的辛巴希尔斯、乌桑巴拉等山脉的龙纹翡翠。这是种总长度只有41-43cm的小型树栖蜥蜴,但尾巴占了全长的2/3。这条长长的可抓握的尾巴主要用作攀爬套索。它们平时会穿梭在灌丛中追捕昆虫,在圈养下,各种蟋蟀、蝗虫、蛾蝶都是适合的食物。也要要定期撒钙粉和维生素粉。在野外,它们会出现在相对潮湿的地区和干燥的森林中,强大的攀爬能力让它们能活跃在高度约10-15m的树顶。底部也要余留阴凉湿润的躲避区域。从高大的树丛过度到开阔地带中,有一类美洲物种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就是绿安乐蜥。
绿安乐蜥(Anolis carolinensis)当绿安乐蜥健康时,其颜色为绿色或浅棕色,而雌性通常颜色更深一些。如果它想在阳光下取暖,它们的颜色就会变深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但在压力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它们则会变成暗棕色。热带馆的第一个展区,通过这一个个小小的“生境还原箱”结合壁画,向公众传递动物福利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如果这些虚实结合不让你过瘾,那掀开门帘,内部还有园方给大家准备的“真实的”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流域,以水生昆虫、甲壳类和鱼类为食。全身有白黑褐等多种颜色所形成的保护色,其翅膀上藏有两块由橘色、黑色构成的显眼“太阳”花斑,只在其飞行、求偶或威吓潜在掠食者时才会对外展示。二趾树懒(Choloepus didactylus)
二趾树懒被认为是世界上活动速度最慢的生物之一,生活在南美的热带丛林中。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均倒吊在树上度过,只有排便及要换一株新树进食时它们才会爬到地面。在这里,每天中午都可以看到它们来到取食台吃饭。在丛林中的一处空地出现了原产于非洲的“丁满”狐獴。生活在草原上的狐獴在观感上与展区里的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可能只是为了吸引游客?在丛林步道的尽头,还有个岩石隧道。这里也没浪费空间,右侧的“山体”里饲养了一些爬行类(都是我拍过很多次的物种,这次时间有限就没拍)左侧是个大型混养缸,上空能和远处的雨林温室融为一体,看起来非常过瘾。
他在这里生活了13年,于2018年去世。在 2020 年动物园协会的帮助下,曾经的狮园被改造成鬣狗展区。野外濒危的波斯豹,是豹的一个亚种,于1856 年首次被描述。原产于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从安纳托利亚东部和高加索到兴都库什山脉,栖息在海拔 600 至 3,800 米的亚高山草甸、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以及崎岖的峡谷中。它主要捕食依赖这些栖息地的有蹄类动物。开姆尼茨动物园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非典型,但濒临灭绝的动物园动物。所以我们还能在这里看到一些动物园里少见的小猫。在进食的阿拉伯野猫(Felis silvestris gordoni)阿拉伯野猫,是阿曼北部和阿联酋部分地区的特有物种。其典型栖息地是岩石和灌木丛遍布的半沙漠地区。体型和外貌与家猫十分相似。皮毛短而密,呈灰褐色、灰色或浅黄色。
这种独居的夜行动物会占领多个洞穴、岩石缝隙、空心树或空狐狸洞穴。在野外,它以跳鼠、沙鼠和其他小型啮齿动物、小鸟、爬行动物和大型昆虫为食,并从食物中获取大部分所需的液体。阿拉伯野猫分布范围很小,是濒临灭绝的野猫亚种之一。历史上,阿拉伯野猫曾遭到贝都因人的迫害,如今,由于农业目的,其栖息地正日益遭到破坏。它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可能是与野生家猫杂交,导致野生环境中仅存的纯种阿拉伯野猫更加稀少。北方豹猫,体型略大于家猫,是豹猫的亚种之一,毛色比其孟加拉表亲浅。其较深色的皮毛颜色在严冬中极伪装性好,保暖性最佳。豹独居且多在夜间活动,会偷袭啮齿动物和鸟类等小型猎物。
北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euptilura)接下来向我们走来的是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的短尾猴。它们通常生活在常绿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中的地面上,因为它们的攀爬能力很有限。青壮年拥有鲜艳的红色面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亮粉色或红色的脸会变暗为褐色或近黑色,并且大部分毛发会脱落。种群里的等级制度在雌性中是固定的、世袭的,而在雄性中则根据其战斗能力和社交能力而波动。但短尾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化解激烈的对抗,并在群体中保持高度的和平与和谐,这要归功于它们出人意料地丰富的和解策略。看完了展区里的动物,现在我们再回到开篇提到的【黑历史展区】。这里保留了老熊舍,诉说着那渐渐被人遗忘的故事
这里为什么要保留这个完全不符合时代需求的“黑历史”?其实这并非开姆尼茨动物园的专利,它的“宗家”莱比锡动物园也保留了老熊舍作为教育展示。这些过时的笼舍反而为现代动物园提供了一个历史和教育的窗口。它不仅可以用来反思早期动物园如何以人类为中心的设计设施,也可以通过对比现代化的动物展区,向公众传递动物福利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理念。对于开姆尼茨动物园而言,历史性的保留可以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材料,帮助游客理解动物园角色从娱乐场所向保护和教育机构的转变,同时提醒动物园未来需要继续改进动物福利标准和环境设计——德国对动物的理解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正视现在的问题,是改善饲养条件的基础之一。“即使在古代,人们也会捕捉外来动物进行展示以供娱乐,或者像古罗马人那样在竞技场上让它们相互厮杀。埃及法老和罗马皇帝组织过名副其实的捕猎远征,而正是由于这些远征,导致了一些物种的首次灭绝,特别是在北非。
旅行动物园(马戏团动物园)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其形式与今天的马戏团动物表演类似。尽管人们对动物的饲养条件提出了种种批评,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往往是了解遥远国度动物的唯一途径。”
“在中国早在2000年前,汉文帝就开办了动物园。在欧洲,直到18世纪,只有在流动艺人的表演中才能看到外来动物,而且条件对动物并不友好。王子们则拥有私人动物园,例如德累斯顿新城就有一座“狮子馆”,里面饲养着狮子、老虎和豪猪。”1.栅栏和大门——早期(18-19世纪)
狭窄的笼子、黑暗的穹顶、单独的囚禁
2.自由的气息——哈根贝克的影响(1910-1945)
壕沟代替栅栏,人造岩石代替时尚建筑
4.追随自然的脚步——对动物友好且充满吸引力
强调空间、结构、设计进入时请自担风险。家长请看好您的孩子。请勿攀爬围栏或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