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中国的蝾螈, 我去了趟东德【开姆尼茨两栖馆】

文摘   科学   2024-11-16 20:56   黑龙江  
大家好,本期内容要从2年前说起

记得这期的读者评论区见~

当时是2022年的秋天,我和科学出版社商议该如何推广《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系列著作。而这期视频必须要用到大量中国本土物种,最好是特有物种,以便在2023年春的惊蛰推广。可此时我已经错过了在国内野外的拍摄时间;就算赶得上,野生个体也很难展现放松的自然行为。但仅有几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手里的中国两栖类素材还非常少。

怎么办?
东德的这家动物园
还真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我家(德法边境的Saarland)到开姆尼茨
需要先坐七八个小时的车到柏林 再坐两小时到开姆尼茨

开姆尼茨,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
虽然小,但拥有深厚的工业遗产和艺术布局
还有丰富的科普展览资源,比如开姆尼茨动物园

开姆尼茨市政广场

这是家很小的动物园占地仅有10公顷。
成立于1964年,起初的饲养重点是苏联的本土物种

动物园正门

1996年,它建设了德国最大的两栖动物馆
虽然看外观它并不雄伟,但在近30年前的成立之初
这是罕见地专为两栖类建设的场馆
甚至非常前沿地做了【高低温分区】
非常值得学习

成立于1996年的“生态馆”(两栖动物馆)

这个黄色的小楼原本是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服务大楼,职能包括行政和公共区域、多个针对不同动物群的饲料厨房、一个兽医室、动物饲养员的更衣室和卫生设施、工作室以及作为卡尔·马克思城动物园的一大特色——马厩。两位饲养员在这里照顾着10匹马,其中八匹用于骑马观光。

秋天,金黄落叶和场馆相映

多年来,这是动物园内最受欢迎的设施。
当时动物园的负责人穆勒博士从施洛伊辛根的贝特霍尔德斯堡城堡自然历史博物馆接手了大量活体两栖动物,因此需要为这些珍贵的藏品提供适合动物居住的环境和引人入胜的展示方式。


场馆介绍:


为此,这个马厩就被改造成一个两栖动物馆,馆内设有三个不同温度的房间,并于1996年对外开放。自此,这个动物馆成为开姆尼茨动物园的一大特色。
从中华大鲵到小型毒箭蛙,从水里的钝口螈到本地火蝾螈,从水栖动物到树栖动物,这里展示了欧洲独一无二的动物多样性。目前,大约有60个物种的400只动物生活在生态馆中(这次我只见到了40余种)。


正门科普牌 从小到大分别是:
欧洲火蝾螈、美洲大鲵、中国大鲵

随着工作室搬迁到考夫曼大街(Kaufmannstraße)的新经济园区,生态馆进行了扩建。在动物公园之友协会(Förderverein “Tierparkfreunde Chemnitz e.V.”)的支持下,该动物饲养场又增加了第四个区域,用于饲养大鲵。2007年,世界动物园协会为表彰该动物园对两栖动物的重视,在开姆尼茨为动物饲养员组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课程。”

“从体格和生活方式来看,两栖动物展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同,它们是变温动物,也就是说,体温取决于环境温度。尽管如此,两栖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栖息地,除了高山、极地和海洋,但更喜欢潮湿的地方。
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生存考验,两栖动物如今已濒临灭绝。它们比其他动物群体更易受到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关于两栖类的概述展牌,以及德国本土两栖类的分布


摄影活动宣传,仅挑选场馆内不易受影响的物种参与活动

但两栖类在白天想要见全并不容易,不过它们的栖息地设计是很值得看的。现在我们要探访的是这里的第一部分【常温区】。全场由空调制冷,终年不会超过24度,大部分区域只保持在21度。这能让每个环境从高处晒点到低处庇荫区都能形成10度左右的梯度温差

温差不会感冒吗?这个问题我们未来展开讨论

进门的两个展区

小鳗螈(Siren intermedia)

原产于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水栖蝾螈,终生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泥滩,也终生具有外鳃;因此环境结构以水箱为主,并搭配了沉木和植被方便鳗螈浮水呼吸空气。
该物种以蠕虫、昆虫幼虫、蜗牛、甲壳类动物等为食;雄性会提供周密的育幼护理


骨耳树蛙/婆罗洲耳蛙(Polypedates otilophus)东柏林布雷姆馆出镜

栖息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中的树蛙
非常善于隐蔽,在单面玻璃的展示环境下很难找到本体。想看该物种样貌的可以查看【柏林之生】第4集


场馆右侧的缸体高度是统一的,垂直高度都在1米左右。
为什么要这么高?两栖类攀爬能力这么强吗?
这不一定是为了活动空间
还可能是器材限制

在上世纪末,两爬专用器材并没有那么专业(虽然现在也是)。很多灯具的输出量、热量对于小型两栖类来说都偏高,毕竟当年连LED都没有。而提供更高的环境不仅可以削弱底层的光照和紫外线,还可以拉出垂直梯度空间。

而在巨大的环境里提供强光照,再通过自然降温和遮挡来削弱光照,反而更接近野外的光照条件。而在丰富遮挡物的托举之下,爬上高处跌落的蛙类也不易受伤——而且很多蛙类确实比人想象得攀爬能力更强,比如接下来这只👇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在地上

相信生活在南方的读者很多人都对黑眶蟾蜍眼熟。有些人对它们的印象是“卡在排水渠里都上不来的笨蛋”,这是因为排水渠是人造环境。
在天然环境下,黑眶蟾蜍在一两米高的树洞、土坡上活动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甚至就是在高处做窝,每天再外出觅食。因此上图的环境参考了它们可能有的这种行为,做了很多宽厚的攀爬平台,再让下层的白鹤芋及时阻拦滚落的蟾蜍。


四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mystax)

这个环境的高度非常合理,里面住的是东南亚的“斑腿树蛙”。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介绍过它,请跳转查看

顶层空间丰容丰富,中间的遍布大量树桶模拟原生树洞

亚马逊牛奶蛙(Trachycephalus resinifictrix)

为什么牛奶蛙的环境和其他树蛙不同?因为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林冠层。它们会将卵产在充满水的树洞中,本体也会躲在树洞中来规避天敌。所以环境中给了很多有空腔的大树洞作为骨架。
那为何要把上层植被设计成晒台的结构?如果你看过之前关于【弗格森区】的文章应该会发现,牛奶蛙是被划分在有中强光照需求的【弗格森三区】物种。虽然起初我对这个定位不太理解,但它确实是我每次去陆族馆能在白天能稳定见到的树蛙。希望有机会能去原产地验证一下吧。


德国本土常见两栖类的发育过程

春季本土蛙类迁徙的生物通道

好,现在我们要看看对面,一大波两栖类即将来袭

对面的环境以小型物种和水生物种为主

爪哇水蛙(Occidozyga lima)科隆动物园出镜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只要有足够的池塘、水潭、沼泽或缓流溪流,它就能在各种栖息地生存。该物种的脚趾非常细且呈蹼状。这使得它们成为出色的游泳能手,并适应了水中和浅滩的生活。
在野外,水蛙在合适的栖息地很常见。此外,其分布区与一些保护区重叠,在某些国家受到法律保护。



里约囊蛙(Gastrotheca riobambae)

里约囊蛙仅在厄瓜多尔的一个小区域内生存。它们在安第斯山脉从沼泽地到干燥山坡的广阔栖息地内繁衍生息。该物种曾广泛分布于其栖息地。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气候变化对该物种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自2004年以来,它一直被列为“濒危”物种。
被称为“囊蛙”是因为在产卵后,雄性会帮助雌性把卵塞进雌性背部的“书包”里发育,幼体会在雌性的皮囊下发育成蝌蚪,再转移到水体中生长。

日本火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

这是种生活在死水中,繁殖季节外也会藏在陆地(如石头树皮下)的水生蝾螈。

因此这个环境水域面积很大,水面也栽种了很多水生植物,模拟原生境只有低水流或没有水流。 从水中伸出的植物也能充当浮岛的角色。





星点箭毒蛙(Ranitomeya vanzolinii)

一种非常小的箭毒蛙,成体只有1.5cm左右,但白天非常活跃
生活在热带至亚热带低地森林中,栖息于树上。在凤梨科植物的漏斗状花托中产卵。虽然小,但寿命可长达10年。该物种在德国只有这里、柏林和伍珀塔尔动物园饲养。以下还有几种我们拍摄过多次的箭毒蛙环境,就不逐一介绍了,大家可以结合过去的视频自行分析环境元素。

迷彩箭毒蛙(Dendrobates auratus)


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tinctorius)


三色箭毒蛙(Epipedobates tricolor)在科隆出现过

Alanis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tinctorius alanis)


芦苇蛙/阿非蛙(Afrixalus fornasini)

国内偶尔可以见到的小型树蛙。原产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各种生物群落中,如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沿海森林里。因此对于环境湿度没有箭毒蛙们要求高,看起来相对干爽。


旁边一个撤展的陆族箱,内部的水泥骨架就预设了两个攀爬区


马来三角枯叶蛙(Megophrys nasuta)

需要高湿度的大型蛙类,自然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形成温湿度梯度。大号的遮蔽物也能给害羞的大家伙提供躲藏区——马来枯叶从来不是小塑料盒就能养活的物种。在野外,马来枯叶蛙的幼体在清澈的森林溪流中生长,成体通常生活在雨林的河岸地带。

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

从马来西亚往北走即可来到中国,在东北亚的各种水体附近、混交林和潮湿草甸都可以找到它们。
该物种也是在德国最热门的原产于中国的蛙类之一,红绿撞色的搭配被誉为“东方箭毒蛙”。超过15年的超长寿命也让这种小动物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长——对,如果你的蛙只有一两年就死了的话,要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接下来出现的是真的少见


斑纹犁足蛙(Scaphiophryne marmorata)

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物种,四肢肌肉发达,前肢和后肢的指尖都很细长,指尖末端有膨大的圆盘,有助于在树木和灌木丛中攀爬。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埋在森林地面的枯叶中,但当它爬出地面时,就会爬到灌木丛和小树的树枝上捕捉昆虫作为食物。在这个环境中你也能见证它这样的习性。

看完了小型场地,旁边的大型立体环境,会养些什么大家伙吗?



红画眉箭毒蛙(Phyllobates vittatus)科隆也有

第一个,住户并没有比前面的物种大太多。是在往期视频出现多次的红画眉箭毒蛙。原产于亚马逊的潮湿的原生林中,会将卵产在叶子上,孵化后的幼体随后会被成体被带入水中生长。


苔藓蛙(Theloderma corticale)

第二个,永远是动物园最难找的动物,苔藓蛙/北部湾棱皮树蛙。如果你在墙面四周没有找到它们,环境里又有树皮桶的话,那可以直接放弃搜寻了

鸭嘴蛙(Triprion petasatus)

一些证据表明,鸭嘴蛙/尤卡坦盔头蛙可以整个旱季都躲在树洞里。在一些降雨较频繁的地区,它们会占据大型凤梨科植物和任何可以藏身的湿润洞穴中,这种行为也意味着它们在人类居住区相当常见(斑腿树蛙也有类似的习性)。


还是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tinctorius alanis)

关于染色箭毒蛙为何叫“染色”,可以点击这里查看独家解析


古巴树蛙(Osteopilus septentrionalis)

古巴树蛙起源于古巴和其他大西洋小岛。适应能力极强,能在各种栖息地繁衍生息。它喜欢树木繁茂的地区,栖息在树枝上,但也能在房屋和马厩中找到它的身影。
繁殖水域的选择也没有特别限制。它们甚至能在污染水域或游泳池中繁殖。由于适应性强,该物种已成功在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的定居。


蓝边树蛙/橙眼树蛙(Agalychnis annae)
红眼树蛙(Agalychnis callidryas)

这一排最庞大的环境留给了来自南美的红眼树蛙。与前面看过的几种树蛙不同,喜欢湿暖环境的红眼树蛙最好要提供大片水域供其不定时泡澡。环境中也要设置喷淋来模拟自然降水。这里就提供了很深的水体。当然水中也必须要有很多攀附物。

香茅染色箭毒蛙(Dendrobates tinctorius „citronella")
黄带箭毒蛙(Dendrobates leucomelas)
经常混养的两种大型箭毒蛙

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德国独展

又是来自中国的特有物种,云贵的蓝尾蝾螈。野外生活在山区混交林和稻田中的死水、杂草丛生的水域中或附近。还原生境时要注意水下丰容,此处就提供了大量水生植物用来攀附,既保险又适合产卵。由于拍摄时间有限,我没能等到它们出来。但你可以发现,这是比野外更适合拍摄它们的环境。
另外,蓝尾蝾螈也是寿命超过25年的长寿物种,可不是月抛玩具


待入住的空箱 可以猜猜未来会养什么

以上就是两栖馆的“常温区”
现在我们即将进入这里最有特色的部分【1号低温区】

这里和常温区有一道玻璃门之隔,使得内外有5度的温差,降到了16度左右,可以轻易为高海拔、温带物种提供合适的温度调节。
但设置这个低温,不意味着这些物种就需要这么低的温度。和前面的理论一样,将基础温度降到适合物种的需求后,通过拉升高度,就可以正常使用常规加温和照明器材来形成梯度温差。不止给了两栖类偶尔取暖的机会,也能让植物生长得更茂盛,为动物提供遮蔽区。

【1号低温区】这名是我起的,因为一会还有更冷的区域

两只蝾螈在通风口处闲逛

开门第一个物种就是我专程来拍,并用作《红色名录》封面的红瘰疣螈。在国内也被叫做“火麒麟”、“红蛤蚡”,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野外见过它们的人都知道这是种夜行蝾螈,除了繁殖季和被雨水泡出来的之外,几乎不太会在白天见到它们主动活动。


但正如我在【生灵奇境】系列所提到的,一些在野外只在夜间出没的动物并不一定是它们必须要夜行,而是迫于天敌、气温等压力不得不夜行。当为这些物种长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圈养环境后,它们的活动时间可能会大大延长到白天。
球蟒、睫角守宫、豹纹守宫、白唇树蛙等等“夜行动物”都印证了这个规律。现在看来,红瘰疣螈也不例外。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

这里的几条疣螈在这里生活了超过6年(现已超8年),它们对这个环境无比熟悉,甚至会觉得无聊。所以白天很容易见到它们在陆地区活动。
这让我不必前往云南就能在千里之外拍摄祖国的动物——中国的动物园也该越来越多地提供这种拍摄条件,而不是只能让人去野外烧钱拼运气。

产婆蟾(Alytes obstetricans)伦敦出镜过

之前带大家在伦敦动物园也见过,伦敦主要展示的是幼体发育环境
而这里主要展现成体的生活环境,所以是陆地区域为主


多彩铃蟾(Bombina variegata)法兰克福动物园出镜
欧洲雨蛙(Hyla arborea)

这俩完全不在一个生态位的家伙,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河岸的静水浅滩的环境就可以满足双方的需求。雨蛙在水上的植物活动,铃蟾在水里泡着,两者互不干扰。很多动物园都采取这种方式同时展示两个物种——要不这么大环境单养某一种,也是太难找了。


豹蛙(Lithobates pipiens)
日本火腹蝾螈(Cynops pyrrhogaster)

如果水位更深,那就可以容纳蝾螈了。一看这里就是养火腹养得很成功,弄了3个缸来养...像这里就把蝾螈安排和北美豹蛙住一起了。可能也是没办法,因为这里养的其他水生北美蝾螈是真的吃得下豹蛙。

剑尾蝾螈(Cynops ensicauda)栖地

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栖地

可能是季节原因,场馆气温都降到16度左右,水温还会更低。蝾螈属的宝贝们都不太活跃,所以只能带大家看环境了。
但大家别光看景,还要留意这几点:水陆比、水体植物密度、垫材种类、水体清晰度,这些是和动物需求息息相关的,而不只为了美观。





粗皮渍螈(Taricha granulosa)

对束带蛇有研究的朋友可能知道这种蝾螈——因为它的毒素与束带蛇的抗毒能力展开了军备竞赛。我这次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渍螈,真的好大!身体粗壮,体长接近豹纹守宫。这么一大条带有亮黄色腹部的蝾螈惬意地漂浮在面前的时候,还挺震撼的。


多瑙河冠螈(Triturus dobrogicus)

是不是搞错了?冠螈不应该给个水缸吗?咋就给了个水盆?
对...因为它们冬眠了,冬眠是需要登陆的。
多瑙河冠螈是欧洲特有的,可在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蒂萨河和多瑙河水系的低地找到,在奥地利和捷克共和国也有少量分布,栖息于落叶林、灌木丛或草地中的水体。但某些地区的种群是不上岸的。

帝王星斑螈(Neurergus kaiseri)柏林水族馆、伦敦动物园出镜

在【1号低温区】的右边是【2号低温区】
这里的温度更低,在秋天就低至14度了
但这个温度可能是一些物种的繁殖季




云石蝾螈(Ambystoma opacum)

低温2区的第一个物种就是在秋季繁殖的云石蝾螈。它们原产自美国东部,生存环境多样,陆地适应力强但游泳能力很差。虽然野外是夜行的,但今天它也是为数不多在白天露面的蝾螈。

兰氏蝾螈(Salamandra lanzai)欧洲独展
一种可以生活在海拔两千多米高山生存的蝾螈

米却肯溪螈(Ambystoma rivulare)
“六角龙”的同属亲戚,但收腮后也不上岸还在水里

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巴塞尔动物园出镜

奥维耶多火蝾螈(Salamandra salamandra bernadezi)

西班牙国宝两栖类之一、下届世界两爬学大会(WCH11)的吉祥物。
该物种仅分布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耶多周围的一小片区域。生活在那里的火螈有一个特点——卵胎生。它们不生卵,而是生变态完的幼体,也就是直接下崽。这是因为当地的持续高温和城市景观导致缺少产卵水域,因此母体必须将幼体一直憋到发育完才生下来(上火的母亲)


理纹欧螈(Triturus marmoratus)也在落叶下冬眠了


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德国独展

这间屋子的最后一个物种也是中国特有的无斑肥螈。相比于其他水生蝾螈,只有这里提供了巨大的树皮浮岛,而不没用大量的水生植物——为什么?
因为相比于蝾螈属的物种,肥螈可以适应流量更大、相对开阔的水域。而那里的植物不见得很多,反而在浅滩处会有石头浮木凸出于水面。但这只是尊重原生境的做法,无斑肥螈难道不适应多水草的环境吗?这可能需要针对性的对照实验才行。

好!接下来是最后一个房间,也是全馆温度最低的地方


整个空间只有一个U型连体缸,只养了一个物种
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明星两栖类——大鲵!

其中一条的环境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虽然室温只有十几度,但对于大鲵来说这是最舒适的温度。两条大鲵都挺活跃,中间用玻璃板隔开,互不碰面。这两条的体型非常巨大,额头隆起(性成熟的会有这个特征)于是我询问了饲养员,这两条是从何时入住的。她回答我说,它们从90年在就在这里生活了,也就是现在已经超过30岁了!


而它们出口的日子可能远在国内大鲵养殖杂交混乱之前,所以这两条很有可能是纯种的某种大鲵。德国另外几家动物园饲养的大鲵(卡尔斯鲁厄、达姆施塔特、科隆)也都快有30个年头,都到底是哪种呢?等我找机会确认一下。

大鲵的皮肤呼吸占总呼吸量的90%以上
这使它们能够长期停留在水下

与参观的孩童对比,可以看到每个缸体非常庞大
高溶氧量的低温水体也是它们相对活跃的原因

中国大鲵展区建设由开姆尼茨动物园之友协会资助

以上就是两栖馆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互动~
那些没出镜的物种未来会在视频中详细介绍
别忘了点赞转发,下集去看看这家动物园的其他物种吧!




----------往期精彩----------






巨人爬宠Giangarden
介绍陆族学知识,做好陆族宠物用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