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神济昌华郭炜博士丨单轮融资近亿元,清华系做FIC,如何做到快速源头创新转化?
企业
2024-12-05 17:30
北京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21年11月,神济昌华成立,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治疗。2022年1月,神济昌华完成千万级种子轮融资;并作为首批入驻企业“落户”北京昌平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2023年5月,神济昌华首款源头创新产品SNUG01 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渐冻症)治疗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同情用药,这是国内首次AAV基因治疗渐冻症临床给药尝试。随后9月,SNUG01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正式启动。2024年8月,神济昌华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作为一家做源头创新的Biotech公司,神济昌华是如何做到将实验室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至临床,并收获优异临床结果的?又是如何获得近亿元高额融资的?神济昌华联合创始人兼CSO郭炜给出了解答。在融资不易的当下,郭炜给出了除源头创新、临床进展迅速以外第三个被资本青睐的答案。资金利用效率高既是资本对项目的要求,也是项目获得融资的重要优势,只是常被掩盖在其他指标之下。创新药研发的“三十定律”:10年、10亿美金、10%成功率,如同“紧箍咒”狠狠勒在创新药企头上,难以挣脱。资本“烈火烹油”时,教会了Biotech公司如何“烧钱”抢时间、抢临床资源、抢一切可能性。然而当资金突然紧缩,很多公司还没来得及习得“用好每一分钱”的技能,就被直接推向生死边缘。能从自己或他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避免同样错误发生的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懂得“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公司,不但躲过了生存危机,而且还因这样的特质获得了新的融资机会。在成立不到三个月就获得千万元种子轮融资后,神济昌华踏上了征服神经系统疾病之旅。加上其他一些来源资金,不到2000万元的资金,支撑神济昌华完成了首款药物SNUG01从实验室研究到发起IIT临床研究、以及其他多个管线的研发。当首位接受给药的患者平稳度过三个月、一周年、一年半时,药物安全性一步一步得到了充分验证。“我们能很快将SNUG01推向临床并显示出充分的安全性和初步的疗效,有几大原因:首先,我们对ALS疾病的理解很深,选择了更具治疗潜力的创新靶点,选用的疗法也是该靶点最适合的基因治疗;其次,基因疗法可以通过IIT研究机制更快进入临床研究;再者,我们对临床试验的设计与PI(研究者)做了很多探讨,最终选到了既可以明确反应疗效,又可以快速看到结果的临床方案和指标。”郭炜说。紧迫的临床需求、创新靶点、迅速且优秀的临床进展,以及这些成果展现出的资金高效率利用,让神济昌华在Pre-A轮融资时获得了近亿元的支持。基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深刻理解,在SNUG01针对ALS的临床研究稳步进行的同时,神济昌华对阿尔兹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脑卒中(Stroke)、额颞叶痴呆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A3)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进行了布局。2022年8月,神济昌华先后启动SG005和SG006管线,正式迈入小核酸药物研发领域,主要针对神经系统领域的罕见病。SG005和SG006均为ASO(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目前分别针对ALS和SCA3。基础研究如同一把“钥匙”,临床需求如同一把“锁”;这个世界“钥匙”和“锁”都很多,但能匹配在一起的却寥寥。如何将“钥匙”与“锁”匹配到一起,是每一个创新药企都在努力的事。神济昌华的成立离不开清华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与支持。作为十分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等院校,清华大学每年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多年的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和进展后,清华大学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决定在2021年将其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用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教授创业通常有一个特点:其创始团队常常源自身边的学生或同学。这样的团队结构容易导致人才功能趋同,且必要职能空缺。显然,神济昌华的创始团队很好地避开了这一问题。神济昌华的三位联合创始人贾怡昌、彭林和郭炜均来自清华,拥有着相似学习背景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工作经验。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彭林曾在美国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深度参与清华科学家科研成果转化、筹建西湖大学和 “江宁药谷”,具有专业的生物医药背景和丰富的管理与创业经验。郭炜在中科院神经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到GSK进行神经疾病药物研发工作,然后再次回到清华大学药学院继续做创新药研发,并将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到药企做后续开发,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经验。本就熟识的三人,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奋斗,又因“神医济世,昌盛中华”的愿景聚在了一起。就这样,神济昌华团队“铁三角”集齐:贾怡昌担任科学创始人及科学委员会主席,彭林作为CEO负责企业管理,郭炜则为CSO负责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及新管线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药,最重要的一点是基础研究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具备转化条件才行。对于原创性FIC项目,尤其需要足够多的科研积累。其次,团队需要具备充足的管理和转化经验。公司不同于单一科研项目,需要有战略部署和商业规划。最后,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所需的产品,这一过程更是决定药物研发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如郭炜所说,从源头创新到创新药的诞生,中间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团队需要具备充足的经验。而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之处。“同时具备科研、管理和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开发)经验的人在创新药行业中很少,这一类人可能大多已经创立了很不错的药企。对于以疾病研究见长,管线自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Biotech公司来说,加强管理和转化这两方面的能力后,同样能发展地很快。只是目前行业内这种综合性人才很缺乏,限制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功率。” 郭炜分析道。与大多数以生物技术或平台起家的Biotech公司不同,神济昌华药物研发模式并不依赖某一技术或平台,而是基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深刻理解,寻找合适的技术伙伴共同实现药物研发构想。正是这种研发模式,使得神济昌华可以使用合适的技术去攻克神经系统领域中的多种疾病。在郭炜看来,神济昌华在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早期研发阶段有两大重点:寻找到真正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靶点;不断优化基因疗法和小核酸药物递送能力。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疾病特征,神济昌华建立了果蝇、小鼠、巴马猪等新型基因敲入动物疾病模型平台,以求寻找到更可靠的创新靶点。能够更好的模拟疾病特征的动物模型是神济昌华独特的优势之一。“ALS病人往往是在氨基酸或者 DNA 上发生点突变,因此我们在小鼠上尝试敲入这种点突变,试图还原渐冻症最真实的致病原因和病理进展。正是基于这类新一代的疾病动物模型,我们发现了多个潜在的渐冻症治疗靶点。” 郭炜举例道。基因疗法,包括小核酸药物在内的创新疗法是解决神经系统疾病的最具潜力的治疗方式之一。而递送技术平台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因疗法可以解决的疾病范围。早在神济昌华成立的第三个月,就与派真生物进行了合作,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AAV筛选平台,开发靶向性强、递送效率高、免疫原性低的新型AAV血清型,以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合作筛选靶向神经系统的新型AAV衣壳。通过AAV衣壳蛋白结构来选择衣壳表面可以改造的蛋白序列,然后随机替换或插入多个氨基酸,可合成出AAV人工变异衣壳库。通过在体外人工血脑屏障、食蟹猴静脉和鞘内注射等筛选方式,结合高通量测序和AI,可以得到血脑屏障高通透性和高选择性的新型AAV衣壳。这些新型AAV衣壳能最大程度上增加后续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郭炜对神济昌华AAV筛选平台原理进行了讲解。除AAV衣壳筛选外,神济昌华还进一步与派真生物就 SNUG01的质粒药学研究、AAV药学研究、AAV批放行检测、分析方法学开发、稳定性研究等项目持续展开深度合作。在小核酸药物领域,神济昌华也同样与炫景生物达成合作,搭建了研发平台,涵盖序列设计、化学修饰、筛选和递送等模块,从而形成了神济昌华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治疗方案或策略。“我们根据精准医疗的策略,设计定制了序列库;通过使用疾病细胞系模型、患者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以及动物模型来进行体内外的筛选;评估药物活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后,开发特异性针对致病基因的小核酸药物,进而干预疾病进程。” 郭炜说道。2023年3月,神济昌华成为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会员单位;2024年6月,神济昌华与知名渐冻症抗争者、前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先生合作创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渐冻症治疗药物的研发。正如神济昌华所提出的理念:如渐冻症这类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携手多方,共同攻克。“我们获得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支持,这也是中国创新药发展至今,创新生态所积累的力量的显现。”